登录

注册

HomeNewsIndustry News

News

【三农人物专访】柯炳生:依靠科技进步 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

2021-06-07 Reading:



柯炳生 : 依靠科技进步 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

——专访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产业兴。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的驱动力日益强劲,正在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装上动力澎湃的引擎。2021年5月,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盛大开幕。借助科技节,《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杂志有幸采访到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先生,让他来为我们分享为什么我国农业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

记者:习总书记曾说过“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请您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需要的角度谈谈农业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需要走内涵式科技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柯炳生校长:总书记的论断,非常深刻,点出了农业现代化的要害。我国的农业,只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弄清楚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密切相关:第一,农业发展的目标是什么?第二,距离这些目标,我国农业还有哪些差距?第三,要消除这些差距,主要靠什么,科技进步有什么样的作用?

第一个问题:目标问题。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总书记讲,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吃饭问题很重要,吃饭问题也很复杂。吃饭问题,有5个层次: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愉悦

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解决好这五个层次或者五个方面的吃饭问题。

其中,前三个层次,直接与农业生产过程有关。要想吃得饱,产品的数量就要充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想吃得好,产品的质量就要更高,包括:口感要好,要更甜更香等,要更受消费者喜爱;吃起来更方便,无籽无核好剥皮;货架期要长,易于储存,易于运输,等等。要想吃得安全,就需要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使得产品中不含有害成分。

第四个层次,吃得健康,是由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所决定的。第五个层次,吃得愉悦,这是农产品的增值服务,主要涉及到餐饮业、酒店业和旅游业等部门,是提供在外就餐和外卖服务。这两个层次,是以前面三个层次为基础的,所以,也离不开农业生产。

第二个问题:在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方面,我们做得怎么样,有哪些差距?概括地说,是两句话:一句话是成就巨大,另一句话是挑战突出。我想用几组数据来加以说明。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有标志性的指标是:我国人均粮食的生产数量增加了50%,从317公斤增加到477公斤;人均肉类的生产数量增加了5倍,从9公斤增加到54公斤;人均水果生产增加了18倍,从7公斤增加到136公斤。

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用10%的耕地面积,生产了21%的谷物,25%的肉类,30%的水果,养活了18%的世界人口。

与此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高。因此,可以说,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巨大,举世公认。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的农产品进口速度也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产品的出口增加了3.7倍,从161亿美元增加到760亿美元,而进口则增加了12.8倍,从124亿美元增加到1708亿美元。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净进口国。

在大宗农产品中,除了蔬菜是净出口之外,其他主要产品,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大麦和高粱等谷物,大豆,食糖,油料和食用油,棉花,猪肉,牛肉,羊肉,禽肉,以及水果等,均为净进口。也就是说,在大宗农产品中,我们几乎什么都缺。

展望未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城市化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会不断继续增长,并且对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更高。而在生产方面,则是面临着种种挑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资源约束,尤其是耕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数量只会减少,而不会增加。而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会继续快速提升。

未来的挑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少的水资源,越来越少并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如何去应对好这些挑战,把我国的农业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创新。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而最关键的创新,就是科技创新。

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本质就是高质高效发展,是在不增加自然资源投入规模条件下的发展。面向未来,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同以往的农业比较,一定是以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更为安全、更为高效、更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要特征。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可以说,没有新的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应用,就不可能有现代农业的发展。

        记者:您曾经是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您见证了我国农业科研发展的历程:从几个农业试验场,到现在发展成全球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依靠“一把尺子一杆秤”做科研,到现在已经有发展成设施完备、装备精良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的生产方式从“人扛牛拉”传统生产方式,发展成了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现代生产方式;我国从“大水、大肥、大药”的粗放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请您也给我们介绍一下,走内涵式科技发展道路的理念是什么?我国农业内涵式科技发展到现阶段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柯炳生校长:我前面谈到了我国农业在过去四十多年中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作用,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一系列体制机制和政策改革,尤其是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生产能力的极大提高。而科技进步,对生产能力的提高,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科技的进步,让我国农业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

在大田种植业方面,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率已经超过了7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0%。在园艺业方面,设施化程度从无到有,不断扩大,温室面积已经超过550万亩,大棚面积达到了1600万亩。在畜禽养殖方面,规模化的程度更高,现在,除了在非常偏远的山区之外,一家一户农民在院落里养猪养鸡,已经成为历史了,现代化的养殖场,快速发展,已经有了高度现代化的楼房养猪和楼房养鸡了。

在这个过程中,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极大提高。

1978-2018年间,我国粮食的平均亩产,从168公斤提高到365公斤(1.2倍);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数量,粮食从1076公斤提高到3248公斤(2倍),肉类从30公斤提高到426公斤(13倍),水产品从16公斤提高到319公斤(19倍),园林水果从23公斤提高到867公斤(37倍)。

从总体上概括起来,我国农业,已经由自给自足为主传统小农经济,发展成了面向市场生产的现代商品经济。科技进步,是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首先表现在研发方面,科研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各种科研设备条件发生了很大的改善,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例如,根据ESI论文排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学”学科,已经超过了所有的美国大学,提升到全球高校的第2位。

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方面,除了原有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之外,其他各种渠道科技推广的服务体系也日益发展,包括涉农企业的技术服务,各种合作社和协会的技术服务,农业院校师生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服务,等等。

尽管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但是,由于基础水平太低,同发达国家比较,现在仍然有很大差距。而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体现在农业生产上,就是单产水平低,产品质量有差距。例如,我国的主要粮食品种的单产水平,均低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尤其是大豆和玉米的亩产水平,只有美国的55%左右(大豆130:230,玉米410:740)。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科技投入强度还比较低。据统计,我国农业领域现在的研发投入强度仅仅为0.7%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均在2%以上。

其次,我国农业科技的引进改进集成方面较为突出,而原始创新不足。

第三,我国的涉农企业研究基础差,缺乏重大科技的研究能力,而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研究能力强大,例如在作物良种、化肥农药、农机制造等方面,都有引领性的重大成果。

第四,我国农业科研的公益性较强,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有不少漏洞,使得很多研究无法靠市场机制调动企业的投入积极性,而国家的科研投入又顾及不到,因此,有不少领域缺乏研究。例如,国家对粮棉油大宗作物的研发投入较多,而对糖料、蔬菜、水果等领域的投入少,使得这些方面的原始创新就更少。

我国走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发挥好两个作用,即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强度,充分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的公益性特点,加大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充分认识到农业科研“广种薄收、一收永收”的特点,改善科研项目评价理念和方法,鼓励进行大胆探索和长期性研究,真正地做到允许失败。另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激励机制,更有力地鼓励和促进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调动更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包括充当主角和配角。

此外,也要通过更好发挥两个作用,不断创新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模式,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老师创建的科技小院模式,就是非常好的一种模式创新,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各方共赢,很有推广价值,已经写入了今年中央出台的“乡村人才振兴”文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业高校推广这种模式,必将在科技助力农业现代化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

记者:在当前和近期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对科技的需求点有哪些关键的科技?是否存在“卡脖子”问题?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柯炳生校长:在农业技术方面,可能不会有芯片那样严重的“卡脖子”问题,可能不会有国家干预的禁售行为,但是,具有技术垄断性地位的企业,是可能进行刁难的,利用垄断地位,以谋取暴利。可能发生的领域,主要是作物种子和畜禽原种方面

我想,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把种子作为科研攻关的重点,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种子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最关键的基础。因为,优良的种子和畜禽水种苗,既是高产的基础,也是优质的基础。尽管其他方面的技术也很重要,但是,种子是关键基础:种子好,不一定高产优质;但种子不好,一定没有高产优质。

我们今天谈种子问题,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改良技术了,如杂交、嫁接等,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分子和基因层面找方案。

现代种子技术本身,涉及到多个方面。我想,现在的关键环节,还是种子资源的基础性研究。种子资源的调查、收集、保护和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对这些资源的潜力,通过现代生物学手段,在基因层面,进行发掘性研究,尤其是在发掘重要功能基因方面,取得突破。这是源头性工作。然后,把这些重要功能基因,运用到具体的育种过程中。当然,育种技术也非常重要。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转基因被妖魔化,使得我国的现代生物育种研究工作,受到严重的阻碍。主要是这个方面的研究投入大幅度下降,产业化受阻,研究人员积极性受到打击。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这将对加快推进我国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种子之外,机械化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化的主要作用,是解决人工成本快速增加问题,降低农民劳动强度,保护农民身体健康,以及缩短作业时间抢农时,等等。

设施农业技术,包括设施园艺业和设施畜牧业,是集成性技术。其重要效果之一,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土地生产率。例如,我在调查中了解到,有企业利用现代化温室,采用9层立体化雾培技术,种植大麦草,每亩每天的优质饲料大麦草的生产量可达6吨以上;一亩这样的温室大麦草种植,就可以同时供养300头肉牛。还有的养猪企业,建设了现代化的楼房养猪模式,养猪楼房高达11层,饲养同样规模的生猪,占用土地不到平层建筑养猪场的十分之一。这样的设施农业方式,都极大地节省了土地。其中,楼房养猪养鸡,不仅节省土地,也有利于疫病防控和环境保护。

此外,还有,现代化的水肥药一体化技术,也能既可以大幅度节省水肥药投入,节省生产成本,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智慧农业,更是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且可以全面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效率。

真正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既要有科技的先进性,同时也要有经济的可行性;既要满足消费者对数量、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要满足生产者对经济效益和收益的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只有这样的成果,才能得到普遍应用。

概括地说,现代农业对科技进步的要求,主要是在四个方面:增产,提质,节本,环保。只要在这四个方面任一方面做出贡献,都是有重要价值的,都能够促进农业的内涵式发展。

中国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记者:全球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农富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一直在致力于推广科技创新,比如,每年举办一次科技节展示研发创新农业科技项目,每年自主研发专利和软著成果有100多项,请问下,作为农业高科技服务的企业,如何在现阶段思考和定位企业的科技创新,应该关注哪些点,怎样做,来让未来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科学技术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柯炳生校长:中农富通有着深厚的中国农大背景,很多员工都是中国农大的校友,很多技术创新也是与农大的老师们合作的,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做得很好,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原校长,我为校友们和老师们协同创新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和自豪,也表示衷心的祝贺!

我希望在国家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农富通会再接再厉,在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技术引进、技术示范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尤其是要根据企业的特殊优势,找准定位,在优势领域中,尤其是在设施园艺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把优势做大做强。要更好地利用现代化设施,采用先进生物技术和智慧农业技术,继续在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回报率,引领高质高效园艺产业发展方面,取得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发挥出更好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仅要在国内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具有一席引领地位,也要争取在国际设施农业领域中,发挥出重要的影响力。

记者:2021年,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在5月盛大开幕,届时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展示,请您谈谈对这届科技节的期待。(注:本次采访发生于“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召开前夕,科技节已于2021年5月23日盛大开幕)

柯炳生校长: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已经连续举办十年,影响力不断扩大和提升。我相信,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通过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和各方人士参加,通过更多的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先进技术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将会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链各方的协同与合作,推动我国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祝愿这次科技节取得圆满成功!也预祝这一搭建在首都北京的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越办越好,不断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

文章来源:本文选自《现代农产品销售与消费》2021年第19期总第170期,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