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新闻资讯

都市农业:探索业态创新趋势及路径

2023-05-10 阅读量: 来源:本文由第十三届现代都市农业高层论坛发言整理而成,内容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3年4月20日下午,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处长陈奕捷在“第十三届现代都市农业高层论坛”上作了《都市农业业态创新趋势及路径》的主题报告。本文由发言整理而成,供大家参考。

大城市郊区人地矛盾突出,近些年来都市农业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尤其是这几年经历了“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大城市郊区的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在新时代,中央对于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前所未有的强调,所以我们现在探讨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回归到农业生产的本源上看这个问题,即大都市郊区的农业到底怎么干?大都市郊区的耕地到底怎么保?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命题。

01

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既然是都市农业,当然离不开大都市,因此,都市农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都市区域的发展问题。说到都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香港。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是重要的国际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占地面积1113.76 km²,如此寸土寸金的香港,不禁让人好奇,它的农业是什么样的?

根据2013年的数据,香港有4523公顷(67845亩)农地,1900个蔬菜种植农场,270个花卉农场,43个养猪场。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2%,鲜花27%,生猪7%,活家禽60%,约4400人从事农业工作,占本港总劳动人口0.11%。201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及卫生局、渔农自然护理署发布了《新农业政策:本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咨询文件。

亦如香港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印象中已经完全都市化的地区,依然保留了相当面积的农业区域,也在积极探索相关的农业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也印证了农业对于都市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深圳市作为超大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唯一没有农业农村局的城市,它的涉农管理职能由市场监管局承担。从深圳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来看,依然划定了三条红线,其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面积20平方公里。2020年4月,深圳市委书记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上表示,要充分发挥深圳的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优势,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利用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的新业态,让市民群众在都市中体验农村农业之美。

北京市有166万亩的耕地保护空间,9片基本农田集中区,主要分布在六环以外。朝阳、海淀、丰台等中心城区,也规划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农田。朝阳区有1.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海淀区有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这部分区域的农田如何保护利用?我们在给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做的研究课题中提出了“都市农业体验环带”的概念。

02

当前都市农业面临的困境

以香港、深圳、北京为代表的高度城市化区域,其农业发展都面临着少、碎、粗、贵等困境。少,即农业空间小,全市的耕地面积不如一个产粮大县多。碎,农地高度碎片化,集中连片整理的难度非常大。粗,都市郊区农民对征地的预期高,导致对农田的普遍粗放利用。贵,耕地的影子价格高,机会成本高。另外还有一点,由于城肥的巨大带动,都市郊区的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圈层分布的特征,越离城市中心近的区域土壤肥力越高,但是往往这种地方被征用、被占用的机会也更大。

03

未来都市农业如何发展

都市农业一定是都市人广泛参与的农业,都市的农业空间实际上是一个连接城乡的空间,不能像粮食主产区一样,完全靠农民来发展都市农业。因此,如何让都市人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实现都市农业业态的创新就十分重要。关于都市农业的业态创新,我认为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方面是从田间到餐桌,注重城市内部及其延伸地区的食物生产功能,保障城市食物供给弹性。都市农业首先是农业,所以它必然有一定的食品保供功能。同时,从田间到餐桌的空间距离很近,也可以减少中间环节。而都市农业对于农业主管部门来说,也是一项挑战。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从田间地头直接管到餐桌,农业部门也只能从田间地头管到包装车间,从包装车间到超市、从超市货架再到消费者手中,都是不同的主管部门,从行政管理上的链条就没有打通,因此都市区域的农业管理模式需要创新。另一方面是从生产到“三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城乡生态系统构建和休闲功能拓展,从纯粹的生产功能拓展到“生产+生态+生活”的复合功能。

04

都市农业的主要业态

01

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是城市居民短期租赁城郊小块农地,参与农事劳作,享受劳动乐趣,并且收获、拥有农产品的一种都市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市民农园是市民参与度非常高的一个业态,这一点不论是北京还是国际经验来看,都是同样的。以德国为例,目前小果菜园承租者有95万余户,总面积约3万公顷,产品总产值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3,其中在柏林就有833个市民农园。

德国联邦小果菜园法还规定了市民农园的五大功能,包括FUN(提供体验农耕之乐趣)、GREEN(提供自然、怡人之绿色环境)、FOOD(提供健康、自给之食物)、LEISURE(提供休闲、娱乐、社交之空间)、OLD(提供老年人最佳消磨时光之场所)。

英国政府也会划分小型地块给市民,但种植种类上更偏重于园艺蔬菜。据统计,2008年英国经营市民农园的人数为33万,而与此同时申请等候的人数为10万人,而有些位置和地段好的市民农园则要等10年以上。其中伦敦有1/7市民在乡下有菜园子。

日本的市民农园开始于1924年,当时京都市的一些园艺爱好者自发组织了“京都园艺俱乐部”,不断在京都城郊设置和经营市民农园。

日本市民农园的发展理念与操作,大致是学习德国,但日本推动的市民农园以30至50平方米的生产性自助菜园为主,且已发展有相当长的时间,后来为了加强都市近郊的空地利用,又有许多市民菜园出现。

1999年,日本政府将实施了30多年的《农业基本法》修改为《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倡导农业的多种功能,包括:国土保安、水源涵养、自然环境保护、良好景观形成及文化传承等非生产性新价值。该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民对农业以及农村的理解和关心日益加深,追求健康而悠闲的生活,对此,国家积极推进都市与农村的交流,推进市民农园及其他必要设施的建设”。

大概10年前,日本的市民农园在都市地区的分布已经占到了79%,达3200多个。城市居民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土地,疗愈心理,获取农业知识。

美国这种以大农场为主流的国家,名为“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小农场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美国的社区支持农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全美从事CSA业务的农场约1.25万个,占农场总数的0.5%。且发展处于加速状态。

据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前些年的调查,北京市有市民农园253个,耕种面积大约1.3万亩,平均每个园区的面积51.9亩。据估算,京郊市民农园年参与人数约为200多万人次。

尤其是在海淀区这种高学历高收入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市民农园的占比数量较高。市民农园的租户以高学历、中高收入者、家庭群体为主,对配套服务要求较高。

根据对北京市民的随机采访的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市民农园活动的市民中,有76.3%是因为健康有机的食物愿意参与,50%选择了回归田园,44.7%的市民是为了体验耕作,25%的市民为了学习农耕知识而参与;不愿与参与市民农园活动的市民表示,休息时间不允许是导致不愿意参与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不愿参与市民农园活动的市民占到52%,其它原因不愿参与的还有位置太远(36%),交通不便(24%),价钱太贵(8%)等。

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和休闲需求是参与的主因,时间和交通是主要限制因素。

市民农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体验农业、收获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同时自然而然地延展出休闲功能。

02

教育农园

教育农园能够在农田空间里实现教育功能。农教融合的关键是结合教学大纲,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写相应的教材。

教育农园的核心是教育,教育的重点不仅仅是国家提倡的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03

城市绿带——生态空间、农业公园

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不可或缺的组成。城市绿带是城市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耕地纳入城市绿地,以农业公园的形式,实现绿带系统的生态空间功能,承担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降低热岛效应,涵养水土与海绵体,大型应急避难场所等重要功能。

巴黎大区在实现高度城市化后,仍保有近80%的生态空间,其中约50%为农用地。《巴黎大区指导纲要2030》明确提出,农业是巴黎大区的重要优势,不光从产业经济视角来规划农业,而是从建设一个更具活力、更加绿色和更可持续的巴黎来考虑农业的功能定位与发展,将农业空间作为增加大区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大区经济活力与经济多样性,提高巴黎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巴黎在未来发展中的弹性应对能力,有效应对食品安全和气候变化挑战等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致力于保护农业用地空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统筹郊野地区的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村落等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保护保育的前提下,体现文脉和自然野趣,适度开展休憩、科普等多样化活动。李强总理任上海市委书记时,曾在上海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发掘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在第37条、第49条分别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更加注重农业生态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在第48条提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耕地生态功能”。

《北京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年-2025年)》明确提出:“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以上大都市的国土空间规划,都在强调耕地的生态功能,并且把耕地空间列为城市生态空间的一部分。

成都市提出了“农田环城”的理念,其环城生态公园(又称“天府绿道”)规划建设“5421”体系,即500公里绿道、4级配套服务体系、2万亩多样水体、10万亩高标准农田。在2022年已经实现了农作物产量2.2万吨,农田作为环城生态区中重要一部分,不仅可作景观欣赏,还可作为学生研学、旅游的重要去处。

天府绿道在在守住耕地红线、保障粮菜供给的同时,加快建设特色农事体验区、共享农庄等农业消费、生活场景,积极开展以农民丰收节、农田艺术节、农耕体验活动、认种认养活动等为主题的特色农耕文化活动,将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打造为位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且配套完善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图:天府粮仓核心区(高标准农田)

成都市的环城生态公园无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之一,参考其成功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1)开展国土空间整治;(2)高标准农田建设;(3)生态修复;(4)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完善配套;(5)文化元素融入(6)商业机制引入;(7)城市需求导向,营造活力消费场景。

由此,成都市提出了农、商、文、旅、体融合消费场景,2021年8月20日,成都市发布八大示范性消费场景与十大特色消费新场景,严家弯湾、天府沸腾小镇、明月国际陶艺村、蔚崃林盘公园等多个消费新场景均位于乡村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商文旅体融合消费场景。

未来都市农业的创新和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建设用地与耕地空间相互匹配,背靠大都市的消费优势,打通耕地空间、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的价值链,真正实现农业空间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并由此创新高度城市化地区高度碎片化的耕地保护空间的高价值开发利用。

人的命脉在田。希望未来的都市农业,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智慧共同体,成为城乡情感共同体,最终成为城乡生命共同体。

作者: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资源区划处处长陈奕捷,本文由第十三届现代都市农业高层论坛发言整理而成,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