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之后,制定了未来详细的发展规划。这对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议题再次成为焦点。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北盐碱滩,从江南水乡到西南丘陵,代表委员们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治理展开深入探讨,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这两大议题,恰似破解耕地资源约束的“双重密码”,既关乎当下粮食产能的提升,更关乎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标准农田作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关键举措,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为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我国盐碱地总面积近15亿亩,其中具有开发利用潜力的约5亿亩,盐碱地已成为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近年来,在“以种适地”理念的带动下,各地依靠科技创新让昔日的盐碱地长出“新丰景”,多种食物来源开发路径和大食物观格局正在曾经的盐碱地上悄然形成。
农田的外延早已超过了“让农民种地更便利”的范畴。它不仅承担了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功能,还让各项要素在此之上自由流动,无限生发,延伸出了“三农”的广袤图景。我们乐于见到农田成为“三农”发展的助推器、动力擎,穿针引线,将所有要素串联起来,促进乡村的共同繁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慧灌溉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灌溉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对农田灌溉过程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其核心在于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和精准执行,通过布置在农田的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气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作物生长模型和灌溉制度,系统能够生成灌溉决策指令,再通过智能灌溉设备执行灌溉操作,实现农田水分的精准管理。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要求加快推进省、市、县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细化政策措施,将建设任务分解到市、县,落实到地块。据悉,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累计建成面积约占全国的七成。本文将收集整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十五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进行分享(部分地区因无法查到可靠信息暂不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