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赓续农耕文明,筑牢建设农业强国底色

2023-04-24 阅读量: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作者:李敏

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农耕文明是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和文化教育等文化集合的文明形态。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赓续农耕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五千年泱泱华夏孕育出灿烂的农耕文明。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桑基鱼塘、稻鱼共生”到“间作套种、农牧结合”,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晴耕雨读、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互助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识和重要表现,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

中华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农耕文明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进,蕴含着最朴素的乡村文化和乡风民俗,寄托了浓厚乡愁,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无论历史发展到什么阶段,农耕文明都不能丢、不能断,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必须始终注重赓续农耕文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赓续农耕文明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

国家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农耕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主体部分,具有农时节气、风物特产、水利灌溉、乡村聚落、民俗信仰、乡音乡愁等多方面的珍贵内容,能够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技术经验、文化资源和文明观念。

可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离不开以农耕文明为历史底蕴的优秀乡村文化。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必须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紧紧依靠农民,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深入系统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重要价值,既从农耕文明中吸收有益养分、获取精神力量,又通过建设农业强国焕发文明新气象,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建设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

赓续农耕文明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既要要低头看地,赓续农耕文明,也要仰望星空,探索未来。一方面,要在“保护”和“传承”上下功夫。珍惜和继承前人留下的农耕文明,传承好农耕文化,要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动合理适度利用,保护好传统村落、乡村风貌,保留有形的农耕文明,传承活态的农耕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截至目前,我国先后发布6批138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7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中国以19项位居各国之首。近十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就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具体部署。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我们可依循于此,通过复原民俗活动等方式,激发农耕文明底蕴,塑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地标。另一方面,要在“创新”和“发展”上做文章。要把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把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融合,把赓续农耕文明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推出优秀农耕文化项目和创意产品,包括趣味农事体验区、传统民间技艺展演区、非遗传承体验所等,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文化赋能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接续书写新时代农耕文明建设新篇章。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作者:李敏(华南农业大学基础实验与实践训练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