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张红宇:农业强国的全球特征与中国要求

2023-05-29 阅读量: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农业现代化开启新征程,未来发展方向是建成农业强国,并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健康中国等综合力量组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目标相互契合,充分展示了打造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农业强国的理念与信心,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农业强国的类型与表现的共同特征
犹如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农业强国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形态,是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呈现的产业运行表现结果。关于农业强国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层面的演译和概括,但笔者以为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强有力的支持保护政策共同作用,实现极高的农业劳动产出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并最终表现出强大的农产品产出能力、供给能力,以及在全球农业格局中有充分产品竞争力和强大贸易话语权,构成了所谓农业强国最凝练的表达。
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农业强国便是在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发展而成。从全球实践看,1900年前后,蒸汽拖拉机诞生,其后又出现了柴油拖拉机,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方式。1914年,工业合成氨技术的发明催生了化肥工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1930年前后,玉米杂交技术问世,现代种业开始形成,增加了农业生产潜力。1940年前后。合成农药的诞生和使用,大大减少了农业病虫损害。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的国家利用生物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更是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的时代特征。事实上,如果说化肥、农药和现代种业等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极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是农业科技一次革命性变革。那么,农业机械装备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极大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则催生了农业科技又一次革命性变革。而现在无处不在的数字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方方面面,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农业生产全过程,全方位提升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堪称是农业科技史上第三次革命性变革。与农业科技革命相伴而生,先行国家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在小农户生产经营基础上,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从制度层面彻底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先行国家凭借天然的农业禀赋以及三次农业科技革命性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改进,全方位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促成了全球不同类型农业强国的发展。
全球农业强国有共同特征,除了农业资源禀赋决定的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专业化、区域化布局以及不同文化表现的农耕文明传承外,禀承先进的经营理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施先进的生产方式,加之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保护构成了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在此前提下,从农业强国的一般表现来看,基于本国国情和农情,可以将全球农业强国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丰裕,人少地多,以机械装备替代劳动力,强调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的强势农业模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典型的劳动节约型规模化农业强国;另一类是农业资源禀赋相对稀缺,人多地少,以技术、资本替代土地,强调土地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的强势农业模式,荷兰、以色列、日本为典型的土地节约型精细化农业强国。
其实,很容易观察,无论是以规模化表现的农业强国,抑或是以精细化表现的农业强国,撇开天赋资源的差异外,其强大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全球农业竞争力以及卓越的农业表现,无一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技术进步程度和制度设计安排能力高度相关,并表现出共有的基本特征。
1、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契合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称得上农业强国,全部产生于发达国家。这类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现代化进步程度全球公认,而且经济总量在全球排位前列,人均GDP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农业表现强弱与国家经济实力高度相关。美国经济总量全球首位,2021年人均GDP为6.92万美元,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丹麦、以色列和日本的人均GDP分別为5.21万美元、6.35万美元、5.83万美元、6.78万美元、5.14万美元和3.93万美元,均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从农业资源禀赋看,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10.50亩、18.18亩和28.56亩,大大超过全球人均耕地4.80亩的水平。
2、能满足国民所需重要农产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农业具有多重功能,但生产农产品,有充分生产能力、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产业韧性强,能满足国民对农产品所需是其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美国是世界第一粮食出口国、农业最强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盟等国也是粮食强国。这些国家之所以强,是同粮食生产能力强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上,阿兰·温特斯在提供的工业化国家农业政策框架中列举了原欧共体、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芬兰等13个国家公布的农业政策目标,以确定某一政策目标的国家多少排序,其中有11个国家明确地表明,安全、可靠、稳定、充足的食品供给是其农业政策基本目标。因此,所谓农业强国,特别是规模化农业强国,农产品产出能力和控制保障能力是最重要特征,农产品不仅能满足国民所需,还有强大的出口能力。而精细化农业强国,尽管农产品生产总量有限,甚至有的是农产品净进口国,但在特定农产品生产或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引领全球方向,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3、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
纵观全球农业强国,无论是规模化农业强国,抑或是精细化农业强国,均依靠丰裕的农业资源或强大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都能够实现先进农业科技和先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运用。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尽管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大量迁移进城或从事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人口和农业内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从业比例大幅度降低,但通过规模化农业生产产生规模效益,或通过精细化农业生产产生集约效益,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取了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均等收益和社会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发展。美国家庭农场在1935年有681万家,到1990年减少到215万家,到2016年再减少到206万家,农场平均面积由1950年的212英亩扩大到2016年的422英亩。瑞典1900年家庭农场有51万家,到1983年减少到11.4万家,到2015年再减少到6.7万家,平均规模由1980年的39公顷扩大到2015年的76公顷。丹麦1903年家庭农场有26万家,到1964年减少到17万家,到2015年再减少到3.8万家,平均规模由1970年的21公顷扩大到2015年的70公顷。经营规模扩张大大提升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并使农业从业者收入大幅提高。
4、可持续发展成为共识
尽管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全球各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通过提高农业产出实现保障食品安全、增加从业者收入以及确保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等多重目标,强化了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其理由就是认为农业具有多功能。这种多功能是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等农产品这一重要经济功能外,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功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化以及保持农村社会活力等,构成了农业非经济功能最重要的表现。事实上,农业现代化在全球上百年的实践使世界各国充分意识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永恒的主题。全球各国倡导注重生物多样性,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倡导绿色有机生产生活方式,关注农业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维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强国引领世界潮流。
5、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话语权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国,也是最大农产品出口国和农业最强国。美国生产的大豆、玉米、棉花在全球有很强竞争力,全球市场大约1/3的大豆、1/3的玉米、1/3的棉花由美国供给,2021年美国出口农产品1700亿美元。荷兰农产品出口创汇常年保持在全球领先地位,特別是花卉等设施园艺产业以及乳制品在全球享有盛誉,2021年荷兰农产品出口创汇1047亿欧元。
丹麦虽然人口总量不足600万人,但年出栏生猪3300万头左右,猪肉出口全球第一,是全球名副其实的生猪生产强国。以色列的农业节水技术,德国的农机装备制造能力,日本的高端农产品生产供给在全球都具有竞争力。此外,农业强国研发的尖端农业科技、农机装备及数字农业引领全球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成长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农业企业和跨国农产品贸易商极大影响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农业强国在全球农业竞争中有充分的话语权。
需要指出的是,农业强国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和产业形态,是现代农业成功的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内容。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建设农业强国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基。
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国情根基
经过改革开放44年持续不断的努力,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114.4万亿元,人均GDP近8.1万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从农业现代化重要指标看,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从总体上看,无论是现代化进步程度,抑或是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农产品类型丰富程度、重要农产品储备供给能力,包括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的份额和地位,中国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为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全球最重要农产品产出大国,中国的粮食、肉类、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产出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21年中国生产了6.83亿吨粮食、8990万吨肉类以及6464万吨水产品,分别占全球总量25%、28%以及36%左右。2022年中国粮食总量再创新高,达到6.87亿吨。此外,2021年中国生产了7.7亿吨蔬菜和2.99亿吨水果,分别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2和1/3以上。中国人均重要农产品占有量大大超过全球人均占有水平,是全球名副其实的农产品产出大国。
但是,作为成长型的经济大国,中国对农产品需求旺盛,消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越生产增长速度已持续多年,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会维持不变。尽管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持增长势头,但是由于人口每年保持净增长带来的农产品绝对需求会因人口增长停滞发生由正向负的逆转外,经济增长带来的增长性需求,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落户或就业,由农产品生产者转换为消费者带来的转变性需求以及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地缘冲突加剧带来的储备需求会持续增长,从而使农产品供需紧平衡越来越呈常态化表现,决定了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任务艰巨。
因此,基于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产业特征、经营方式、政策支持和发展要求,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选择既要遵循全球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中国的国情农情,走有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之路。
1、农业资源禀赋丰富多元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势复杂,气候、物种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土地、水资源分布不均,区别于全球农业强国规模化和集约化两种模式,差异化多元性成为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征。人均耕地数量较多的省份为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人均耕地分别为8.45亩、7.16亩、4.96亩和4.28亩,人均耕地数量较少的省份为福建、广东、浙江,人均耕地分别为0.84亩、0.89亩、0.92亩,丰富多元和差异明显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区域间有不同的农业产业和产品生产布局、生产方式的不同选择取向。有的区域重在规模化生产,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的区域重在集约化经营,要求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有的区域适宜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生产;有的区域适宜特色农产品生产。中国建设农业强国,要依据自己的国情农情,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2、大国小农经营方式普遍
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是中国农业最重要特色。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迁移和转移,小农户分化越来越明显,但仍保留农村户籍及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的普通农户,全国仍维持在2.6亿户左右,其中承包农户约2.3亿户,他们既是中国农业经营最基本单元,也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农业经营主体。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势头迅猛,农业农村部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有家庭农场380万家,农民合作社240万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接近10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高达95万家,在促进农业方式转变,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因此,要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用历史观和发展观看待小农问题,在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助、提高、发展、富裕小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以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营方式为全球提供小农户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3、农业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国地域广褒,区域发展不均衡不仅表现在城乡不均衡,也体现在不同区域农业农村发展差异明显。基于不同的农业资源禀赋,特别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差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一致,科技进步程度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各异,人力资本参差不齐,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土地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不均衡特征明显。东北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相对丰裕,人少地多,农业机械装备及运用程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业者有较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东部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尽管农业资源并不丰裕,但经济发达,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资源要素投入力度大,从业者也具有相对较高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投入密集,有明显的土地产出效率和农业绩效。反之,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脱贫不久的地区,或囿于农业资源欠缺,或限于农业发展外部条件不充分,农业生产水平和从业者素养不高,农业经济运行效率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因此,释放多方面的积极性,促使后发展地区实现超越式发展,达到区域均衡增长的要求,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解决的挑战性问题。
4、农业发展滞后于非农产业
相对于中国工业进步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生产方式、从业者素养以及生产效率与非农产业比较差异明显。“四化”同步发展,最大的不协调仍是工农两大产业发展不协调,最大的不平衡仍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是农村发展不充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年,全国劳动力构成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70.5%,到2021年已经下降到22%,平均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绝对数量在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点3.66亿人,到2021年已减少到1.7亿人,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人以上。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更快,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已由1978年的1:7.5:4.5转变为2021年的1:4.3:3.5。但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大大低于第二三产业仍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构成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收入远低于从事第二三产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显然,考虑到农业强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与非农生产效率应大体均衡的要求,在中国实现农业强国要补短板、强弱项,缩短与制造强国与质量强国目标发展时差。
5、全球农业竞争力缺失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大国之一。但除了在蔬菜、茶叶等部分园艺产品和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上有一定竞争力外,在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的贸易方面,一直处于被动净进口状态。2021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3042亿美元,其中,出口仅844亿美元,进口则高达2198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354亿美元。按中国口径统计的粮食进口总量达1.65亿吨,相当于中国粮食生产总量的24%,对外依存度已达19%。肉类进口量达938万吨,对外依存度已接近10%。按中国单位产出水平计算,包括棉花、油料、糖料以及肉类、乳制品在内的全部农产品进口量已相当于进口虚拟耕地面积7亿亩或播种面积10亿亩左右的当量,进口农产品已达中国重要农产品供给总量的40%。此外,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中国却在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中涉及价格谈判、贸易摩擦处理和规则制定方面缺失话语权,缺乏竞争力,远未表现出与全球认同的中国大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大国农业地位。
建设农业强国有根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中国的农业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既遵循农业强国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体现中国国情农情。坚持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依靠自己的供给解决自己的需求,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自己的问题。明确根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找准定位,聚焦重点,在全球范围内走出一条多元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之路。
1、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运行最重要的基础,是保生存、保发展、保安全的根本前提,也是全球农业强国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更是中国建设农业强国最重要的任务。为此,要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要求,最大限度保障和提升中国粮食与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把保生存发展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在保障粮食总量安全的前提下,统筹粮棉油糖肉菜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优先序。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促进农业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保数量、保质量、保多元化,千方百计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给链韧性。同时,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形成多元化农业产业和产品格局,既保“粮袋子”产品安全,又保“菜篮子”产品安全。
2、促进农业从业者收入增长
不能为从业者带来平均利润率水平以上收入的农业,很难被认为是强国农业。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特别是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迁移就业,在维护小农户根本权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减少农业从业者,力争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使农业从业者在全部劳动力构成中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从业者绝对数量每年减少1000万,到2050年农业从业者占比下降到5%以下,绝对数量减少到3000万人左右。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或经营作业环节托管,形成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共存格局,提高农业从业者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农业从业者在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努力使农业从业者获得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人力资本和生产积极性,让农业成为有尊严的从业选择。
3、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大国农业要充分体现农业多元化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布局。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富县、富民、富区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往村覆盖、向户延伸、补上短板。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救助水平,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聚焦农村厕所改造,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继续整治农村黑臭水体和面源污染,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历史传承悠久的国家,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和民族风俗,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国傲视全球农业文明的独特风景线,传承发展升华中华农耕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面貌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4、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既是理念,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就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什么时候轻视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界就给我们留下深刻的教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耕则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东北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着力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关注气候变化,促进环境友好,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发展道路。通过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绿色生态低碳农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形成。
5、提升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生产大国、最大农产品进口大国之一,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应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多元的比较优势,在园艺产业和养殖水产品方面扩大出口优势,提升中国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乃至资本密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在资源性农产品进口数量大,对资源性农产品全球贸易格局中有深刻影响的优势,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全球市场,提升中国在农产品进出口方面的话语权,包括规则制定权、产品定价权和资源控制权,增强资源性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非合作等农业对外开放方针不动摇,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粮商和大农产品贸易商,积极推动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建立衔接各国和地区的全球农产品流通网络,塑造全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保障链和利益链,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凸显大国应有地位。
中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努力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服务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瞄准“十五五”阶段、2035年和2050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有所作为,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
1、强化思想认识
将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置于中国国民经济社会战略框架和全球农业发展格局中思考其重大问题,并与保生存、保安全、保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在制定不同时期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把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与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科技强国等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设定不同阶段的重要农产品生产总量、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业科技进步程度以及从业者收入保障等约束性要求以及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预期性指标。充分考虑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因素,统筹布局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储备、供应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目标任务。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与弱项,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努力将转型中的农业建设成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强国农业。
2、定位目标要求
农业强国有多重衡量指标,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相对聚焦点,但共同规律和核心指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城乡居民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总量和多元化需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和农产品生产消费大国,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的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观,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自给率,保障重要农产品充分供给,最大化实现基本农产品供需平衡。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使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使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努力提升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从业者获取社会平均收益。秉承绿色理念,传承弘扬中华天地人一体文明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要不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储备能力和供给能力。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
3、把握基本原则
建设农业强国,各地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一种要求。因此,需要体现基本国情农情,把握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实际,既有阶段发展要求,又有具体实施步骤,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功成不必在我,不搞齐步走;二是坚持因地治宜,鼓励创新思维,探索多种模式和路径,不搞一刀切;三是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协调进步,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不搞一个样板;四是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惠,互利共赢,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搞一花独放;五是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制度设计安排,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不竭动力,不搞一个模式。
4、采取有效措施
全面建设农业强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提升自给率,努力实现供需平衡,为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为此,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粮食主销区都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增产提升行动,不断挖掘耕地增产潜力,逐步提升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点瞄准提高玉米、大豆单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健全农业从业者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努力让从事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经营从业者获得与支出均衡,并与从事非农产业大体均等的收益,释放农业从业者和地方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在世贸组织规则范围内,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政策投入,丰富完善绿箱政策内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框架,最大程度优化农业强国建设的外部环境。
5、塑造典型样板
建设农业强国,是典型的国家行动。但基于中国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进步程度,应鼓励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农业大省在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总量增长方面继续努力,促进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大省率先发展,不断提高粮食产出能力和重要农产品自给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农业强县强市强省的经验和实现路径,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树立样板,通过典型引路,竞相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建设步伐。

文章来源:本文选自《中外农业概览》2023年第10期。
作者:张红宇/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