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汪翔:现代农业园区运营模式与发展现状分析

2024-02-21 阅读量: 作者:汪翔
一、农业园区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与分类
(一)发展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大提高,要求生产要素重新组织,在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现代农业体系意味着现代化的装备、现代化的科技、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以及现代化的农民,而当时国家的经济还是以小农和散户为主,如何从小农经济的传统农业体系转型为现代农业体系?他们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式,也迫切需要新的科技的带动和示范,而农业园区正是这样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迫切需要改革。农业示范园的出现,为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农业科技园区是世界先进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农业冲击的产物。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应对WTO挑战的现实选择。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老百姓随之产生观光休闲以及旅游度假等精神需求,农业科技园区也是都市休闲和观光农业需求的产物。
(二)发展历程
经分析归纳,我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初创探索阶段(1994-2000年)。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向现代集约型方向过渡;以1994年前后建立的北京中以示范农场、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
2. 规范发展阶段(2001-2009年)。2001年国务院委托科技部和农业部牵头,联合六部委实施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项目为标志;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和管理措施,使农业园区逐步步入规范与发展的轨道;此后,观光农业园、果蔬采摘园、畜牧养殖园、农副产品加工园、休闲农业园、度假村、民俗观光村、生态农庄、农产品物流园等不同类型的园区大量出现。
3. 成熟与提高阶段(2010-2015年)。“十二五”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标志,在全国先后建设了一系列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截至2015年,我国共认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83个。
4. 突破推进阶段(2016至今)。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十三五”以后,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标志,特别强调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带动农民、振兴乡村,重点要向产城融合、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发展,因此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国家农业科技园、农村三产融合示范园等创新主题的园区载体应运而生。
(三)主要功能
从农业园区的功能来说,农业园区的传统功能主要是精品生产、加工功能,示范带动功能,教育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随着人们消费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为了更好的和国际接轨,农业园区现在的功能进一步拓展,成立了一系列“中心”:生产中心(土地、品种、技术、人才、生产资料等等)、孵化中心(研发、创新、创业、一条龙服务)、招商中心(商务活动、营销活动)、物流中心(分拣、包装、配送、追溯)。
目前,现代农业园区具有推进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示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和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等作用。
(四)主要类型
农业园区是有特定目的与主题的涉农项目集中区。我国农业园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每个类型都涉及不同的主管部门或者是实施主体:
农业科技园区(科技部)
农业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国家及省市级农业部门)
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农综办)
观光农业园、现代农业庄园(农业农村部、旅游局、农垦总局、民企)
农业生态示范园(各类民企)
农业特色小镇 (各省农业部门)
田园综合体 (农综办)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改委)
从国际的农业园区梳理了四种类型:
1. Demonstrate Farm: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题的示范农场;
2. Holiday Farm:以农业观光和休闲为主题的假日农场;
3. Agri.&Tech.Park:以科技展示、示范、产业孵化为主题,集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产业开发与培训;
4. Educational Farm :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认知、体验与相关教学服务 。
二、农业园区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相关理论
农业园区发展至今,许多理论为其提供了支撑,和农业园区发展紧密相关的理论有以下几个:
1. 农业区位理论
以城市为中心,按照离城市远近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对园区的空间布局和生产分工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理论特别强调要按照城市的远近来设计园区的功能和定位目标。
2. 发展极理论
强调中心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强调农业园区应成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通过集聚和扩散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
3. 复合生态农业理论
该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和农业技术经济等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通过协同运作,以促进复合生态农业的发展为核心,推动园区持续稳定的发展。
4.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该理论强调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各阶段的渗透,要利用高新技术来延伸产业链,扩展关联产业。其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运作手段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5. 农业接口工程理论
6.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
(二)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的“四因”理论
该理论强调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基础条件,结合国内外发展趋势、政策条件,依靠重要关键人物,明确主要解决的难题,来把园区规划和建设好。该理论可由16个字总结,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成事,因难见巧”。

“四因”理论在农业园区的招商、规划、运营以及后期的维护管理等不同环节或链条中均得到较好的应用。
三、现代农业园的主要运营模式
(一)园区运营概念
园区运营,即园区的开发运作流程包括园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与招商运营三大环节。
运营组织指涉及园区投资开发、运营管理、产业参与等相关组织。组织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与主管部门、产业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科技支撑单位等。
根据标准不同,运营模式分类不同:
1. 根据投资主体、运营主体情况,将农业园区分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模式;企业自主运营模式;院地合作模式;政企联办模式。
2. 根据产业主体分工及链条参与情况,将农业园区可以分为:全产业链型、休闲观光型、三产融合型及科技引领型。
3. 其他分类:产业集聚程度、土地利用状况、主管部门等。
(二)运营模式(根据产业链条分类)
1. 全产业链型
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品牌、体验、消费、服务等环节和主体紧密关联、有效衔接、耦合配套、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构建完整完备的农业全产业链园区,不仅要延伸产业链条,还要求聚焦规模化主导产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精细化综合加工、搭建体系化物流网络、开展品牌化市场营销、推进社会化全程服务等等。
此外,要能够带动周边发展,要求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纽带,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还需要完善支撑体系,融合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畅通资金链。
以山东泗水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为例,目前全县甘薯常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市种植面种达60万亩。2021年,产业园总产值27.16 亿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38.7%。2022年4月,入围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该园区是集“种苗繁育、绿色种植、保鲜储存、精深加工、品牌营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其典型做法是:
(1)龙头带动,提高甘薯附加值。市级11家、省级1家、国家级1家。
(2)政府主导,打造区域品牌。参加全国各地组织的农展会、农博会、农交会、品牌推介会。2019至2021年,已连续举办三届(泗水)甘薯产业发展大会。
(3)联农带农,激发致富主体活力。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富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财政每年设立富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 万元;制定出台了《泗水县支持甘薯产业集聚建设的若干措施》,对全县甘薯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等进行奖补。
(4)智慧赋能,为产业插上“数字翅膀”。利用手机、电脑等通过农技推广APP等客户端指导生产。
2. 休闲观光型
拓展园区内的建设内容和规划范围,增加不同形式的产业单体,充分发挥各形式的农业科技之间的优势结合和互动作用,与休闲观光结合起来,展示现代都市农业和新型休闲观光产业的新面貌。
(1)片区开发模式。依托区域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休闲、娱乐设施,提供休闲服务。
(2)科普教育模式。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3)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
(4)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
3. 三产融合型
随着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园区的各类产业的融合方式,从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不断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4. 科技引领型
科技引领型园区是在给定的地域内,以新品种、新农艺、新材料、新的种植模式等集中试验、示范、培训和展示。我国正努力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与转移转化的创新高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服务业集聚的核心载体,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产城镇村融合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的示范典型。
四、园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问题
1. 同质化问题严重,低水平上重复建设。农业园区产业特色不明显,地区产业优势不突出;初级业态为主,雷同化严重,竞争力不足;农业休闲主题特色不明确,缺少附加值高、参与性强、迎合游客口味的产品。
2. 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园区管理有待加强。治理结构缺陷,园区名不副实;经验管理缺乏,缺少专业管理队伍;运营管理方式保守。
3. 缺乏长远规划,市场定位不清晰。不能将园区的近期发展与长期发展结合起来;园区发展方向不聚焦、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开发缺乏市场吸引力。
4. 要素(土地、资金、科技、人才)保障不到位,政策支持待加强。
(二)政策建议
1. 明确定位,构建完善产业园区体系。明确农业园区定位,与区域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基本覆盖国家级龙头、省级骨干、市县级主导和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领构建联农带农富农高质量模式、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管理模式。
2. 培育主体,激发园区产业活力。培育强大龙头。探索“链主制”,带领“链队”“链农”;培育新农人。采取内育外引、开放合作等方式,引导“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创业人员入园;招引高层次人才。发挥园区人才“强磁场”作用,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入驻园区。
3. 创新赋能,增强园区发展动力。提升物质装备水平。应用推广先进农业设施装备,粮食全程机械化、“机器换人”等;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建立涵盖农产品质量追溯检测、农业技术培训、农情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及仓储物流等内容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数智管理水平。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4. 机制创新,提升园区发展质效。坚持“政府搭台、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产业兴园”;健全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建设主体、运营主体;实施财政引导、多元投入;开展绩效管理、动态评估等。
文章作者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汪翔,本文根据第十四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全年系列活动第二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运营管理研讨会”嘉宾发言整理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