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下滑,失去活力的留守村庄
桃米里山多,适宜耕种的土地并不多且土质土壤耕作条件也差,居民以在森林中辟地种植地瓜、旱稻为主,之后陆续引入各种经济作物,如竹笋、树薯、甘蔗、红茶、茭白笋等农产品都曾是桃米村居民主要收入来源。其中各种笋成为较大宗的农产品,以麻竹笋产量最高,但随着竹笋加工厂外移、农会停止收购之后,产量逐年递减。桃米村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年轻人认为种笋没前途,转移到城市赚钱,村里只留下老弱妇孺。没有了年轻人,村里就没有了活力与思考,发展迟缓甚至停滞。
1999年,台湾地区发生9•21大地震,桃米里距震中央仅仅20多公里,社区369户中全部倒塌168户,半倒塌60户,是大地震中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之一。严重的灾情使其成为“明星灾区”,村民的生产与生活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大家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面对生产结构简单、基础薄弱的桃米里,灾后重建工作对当地政府和社会提出了挑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
二、社区营造背景下,桃米社区如何走出困境?
1994年,借鉴日本造盯(街)运动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台湾“文建会”提出社区营造计划,以社区在地资源为基础,通过多方合作,整合多个专业人才,关注公共空间、文化继承等社会议题,改善居住环境、提髙社区活力、提升生活品质。乡村地区由于面临产业衰退、人口流失等问题。因此特别推出乡村社区营造计划。921地震破坏了台湾多个社区,灾后重建的过程推动了有关部门与非营利组织、民间团体以及社区自组织的深入合作。桃米社区营造行动就是此阶段乡村社区营造的典型代表。
1、非营利组织的介入与启蒙
早在921地震前的1997年,桃米社区就已经成立了桃米社区发展协会,协会成员干部多是当地的年长者。社区组织的运作并不积极,没有发挥有的功能,并没有形成社区营造的共同意识和具体行动。社区发展协会成立的初衷是能以社区组织的方式来争取政府的经费,进行社区内的基础建设。随后,陆续成立了社区守望相助队、长寿俱乐部、妈妈教室等隶属于社区发展协会的部门,但这些都仅具有联谊的性质,无实际上的运作,各组织之间缺乏横向的互动和连结。
地震后,桃米里的前里长黄金俊先生因在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简称暨大)的一次偶然机会,向暨大时任总务处事务组组长朱柏动先生提及社区有意进行转型重建,却不知道从何下手。朱柏动先生与当时担任非营利组织——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新故乡)执行长的公行系主任江大树教授进行讨论,在江大树教授的引介下寻求新故乡的帮助,从此开启了桃米社区与新故乡合作的长期合作。新故乡开始进驻桃米社区,使桃米社区真正开始了社区总体营造的道路,出现了转型的曙光。
2000年1月,新故乡协助社区居民成立了“社区重建委员会”,由社区发展协会的主要成员组成。在新故乡协助下,社区重建委员会于2000年1月30日发起了“大家相招来清溪”的活动,号召大家清理垃圾和杂草。同时,新故乡组织居民前往其他社区参访、交流和学习,与其他社区的居民相互对话和讨论,分享心得体会,激发社区居民对家园的重新认识和反思。同时为了获得资源进行社区营造,新故乡协助居民撰写企划案,申请政府的资源和补助,并争取到了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帮助,陆续引进了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简称特生中心)、台湾淡江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湾特生中心等机构和团体,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
2、“桃米生态村”应运而生
特生中心于2000年7月到2001年7月,与新故乡一起带领社区的居民,开始对社区的资源进行调查,发现桃米社区在地震之前由于经济的衰退而导致的自然资源的开发度较低,生态资源和环境反而得到了保护,呈现出多样的生态资源。台湾蛙类总种数有29种,其中桃米里就有23种,占全台湾种数的79%;台湾蜻蜓总种数有143种,其中桃米里就有49种,占全台湾种数的34%;台湾鸟类总种数有450种,其中桃米里就有72种,占全台湾种数的16%。此外,桃米社区还拥有上百处生态价值极高的湿地,这些湿地长久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植被及天然地形,除提供灌溉、蓄洪功能外,未受到过度的开发或破坏,是台湾中部地区最具代表性、值得加强保育的湿地,可提供生态、环境品质、经济、教育、观光、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功能。较大的天然湿地为草湳湿地,面积达4hm2之大,另外还有散落村中各地的小型湿地,如诗凉湿地(约1hm2)、碧云湿地(约1hm2)及山中兰园湿地(约0.5hm2)等。因此特生中心认为,桃米社区未来的发展定位,除了初期构思的休闲农业之外,可以打造成一个“桃米生态村”,朝生态的方向发展。
随后,桃米社区在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淡江大学、中兴大学等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下,完成了对原有环境的恢复和改造,如重建房屋、清理垃圾和杂草、开发民宿等活动,桃米社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村”。与此同时,为了让社区居民对社区营造有认识,对“生态”有了解,新故乡协同特生中心以及台湾的中兴大学等团体和机构开设了生态、产业、社区发展历史、解说员培训等一系列课程,免费让社区的居民来学习。为了说服居民来上课,新故乡利用政府的资源,让居民在得到政府提供的“以工代赈”工作机会的同时,强迫居民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来上课,深化居民对生态的认识,提升解说员的专业能力。
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培训和学习,在地震的两年之后,2001年9月,桃米生态村开始试运营。试运营期间,从2001年9月至2002年7月,新故乡出版了关于桃米社区活动与文化介绍的杂志,编写生态解说的手册,并且通过新闻媒体的报导和宣传,把桃米生态村宣传出去。通过两场“抢救台湾生态,绿色总动员”活动,聚集了一批热心环保的社会各界人士,为桃米生态村造势。如今,在著名的民宿“绿屋”院子里,到处是各种形态、各种材质、大大小小的青蛙形象,就连卫生间也称之为“公蛙”和“母蛙”。桃米人感谢青蛙给他们带来全新的生活和不一样的乡土观念,都叫青蛙是“老板”。客人入住后,民宿主人会热情地带领客人去观赏田地里的青蛙,欣赏桃米多种多样的青蛙生态。桃米生态村的文化符号是“青蛙共和国”。只要提到青蛙,台湾朋友会告诉你,台湾有一个“青蛙共和国”在桃米生态村。自此桃米社区慢慢地从一个无名村落转变为台湾学术界、学校、社区和游客争相旅游和参访的地点,成为一个著名的“生态村”。
3、社区迸发新活力
为了使社区有一个长期的发展,2002年2月5日,桃米社区发展协会成立了“游客运营管理中心”,接管了新故乡负责的旅游安排等事务。2002年9月19日,社区居民自主策划举办“9·21三周年桃米社区做大饼联欢晚会”,实现了依靠新故乡帮助到社区居民自主自办的转变。
2003年,提出“深耕桃米”的口号和计划,希望社区的居民一起来深耕自己的家园,强调社区意识的再强化,建立一个学习的公共场域——树蛙亭,老照片征集展览等,以及后来的多次活动,社区居民开始自己策划,自己讨论,展开多种多样的活动,带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了解社区,热爱社区。社区居民的自主能力在这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认可和发挥。
4、地域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
桃米社区被建设成为了“青蛙共和国”与“蝴蝶王国”,创作了多以青蛙和蝴蝶为原型的文化创意产品,邀请了摄影爱好者来社区拍摄,社区居民组织起来学习有关青蛙、蝴蝶的知识,竭力宣传了青蛙社区与蝴蝶社区,使台湾人提起青蛙蝴蝶就能想起桃米社区。此外,在2005年,当地引进了重建中的关键性项目——日本著名建筑师板茂先生设计的纸教堂,为社区的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特色,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到此参观或举办婚礼,并针对纸教堂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参观者的喜爱。2010年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将桃米社区纳入“日月潭国家风景区”范围内,并将桃米社区定位为“周边游憩空间系统-桃米系统”的生态旅游服务中心。
三、桃米生态社区的成功秘诀有哪些?
桃米采用自下而上的管理制度,唤醒居民的家园意识,实施居民自治管理,实现了“3月份看青蛙、4月份看萤火虫,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赏独角仙(一种甲虫),8、9月份暑假期间,桃米就是小朋友们的生态课堂,白天在湿地看水生动植物,夜间抓蛙看蛇”的生态旅游社区。桃米社区民宿发展至今,已有合法民宿29家、房间137间,其中18家加入好客民宿;经过特生中心认证合格的解说员31位。生态旅游业已成为桃米的主要产业,五分之一的村民都在经营生态产业,2011年到桃米体验的游客突破50万人次,2012年游客量达75万人次。同时,也带动了其它村民经营的传统产业的升级,不仅成立了筊白笋产销班、桃米国兰产销班,还开设了灵芝加工厂、竹笋加工厂,不断吸引年轻人创业返乡,激发了社区活力。
1、非营利组织的推动
桃米社区的发展离不开在地的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协助和推动。“新故乡”除了全力参与外,还引进外界的人力、财力、物力,循着“教育学习—观念改变—行动实践”的策略,重新集结分散的社区社会力。“新故乡”首先寻求社区发展与生态保育相关专家学者的协助,进行社区资源调查;重建初期,创新推行“以工代赈”计划;积极寻求经费的支援与补助,建构社区发展的软硬体所需,而且政府补助、社会捐款没有直接流向居民,而是经“新故乡”中转;社区领导人、社区义工或热心人士用积极的环境改造行动来唤起社区居民对社区自然环境保育的重视,让居民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产生信心,并凝聚社区居民的共识,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从而使地震的危机转变为重生的契机。桃米生态村是非营利组织或非政府组织帮扶型社区的成功范例。
2、争取财政专案经费支持
在重建所面临的经费问题上,社区寻求各种可能的重建经费来源,例如“劳工委员会”的以工代赈计划、南投县社会局灾民职训计划等。以工代赈所提供的“苗圃计划”,得到特生中心的大力协助,该中心筹组一群专业研究人员,长期深入社区并带领居民进行生态资源调查,积极推动生态伦理教育与生态工法学习,并因而获得“农委会”“生态观光示范推动计划”的专案经费支持。
3、开展社区居民专业培育
参与重建辅导工作的专家来自“劳工委员会”职业训练局、南投县政府社会局、特生中心及世新大学观光系等单位。训练课程分别有初级生态解说及调查职训班、旅游从业人员职训班、导览解说人员职训班、乡土菜餐饮职训班及领团人员职训班等。其中世新大学观光系协助组织社区居民设计一系列有关民宿、餐饮、解说、景点开发等课程,辅导民宿业者经营,建立识别系统、成立游客营运中心等等;特生中心合作的课程,包括解说员培训及认证、生态伦理的引入、生态知识的建立、生态方法的推广、河川及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的辅导培训等。此外,社区还策划了生态村妈妈手工创作系列等社区DIY活动,让游客参与、体验的同时,也为社区产品行销提供了平台。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整合资源,为游客安排特色餐饮和民宿行程。
4、成立社区居民参与的自主建设团队
社区营造是一个凝聚社区力量的过程,社区营造的重要原则是“在地参与”,社区居民的参与是社区营造的核心精神,也是社区营造的基础。社区任何的方案和活动都经过了大家的一起参与讨论和决策,在主动参与中加强了村民之间、村民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参与中了解社区文化的价值,产生文化认同和自豪感,从原来的村民远远观望到主动参与社区事宜,让村民从内心对社区发展产生共识和认同,真正喜欢和投入,形成了更大的行动力。
5、制定社区公约,设立公基金制度
新故乡进入社区以后,和社区居民一起探讨制定了自主性的运作规范——社区公约与组织章程,包含了“民宿公约”“餐饮公约”“解说员公约”,明文规定了成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分工方式等。桃米村实施社区经营,设立了公积金制度,将社区公基金正式纳入社区营运的规范,所有因社区生态旅游而获得的每一笔收入,不论是民宿、餐饮等,皆须上交5%~7%,导览解说须上交10%,作为公共支出及照顾社区弱势之用。
作者:赵婵璞 (北京中农富通农业规划设计院 园区规划与运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