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谷物变身 “江南蔬菜”,40 天收获高蛋白美味
谁能想到,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 “超级谷物” 藜麦,如今在上海变成了鲜嫩可口的叶菜!经过上海科研团队的驯化改良,藜麦菜成功扎根长江流域,从播种到采收仅需 40 天,可实现与其他作物一年多茬轮作模式,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别看藜麦菜外形普通,营养却十分出众。检测显示,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 16%,是普通菠菜的 3 倍,还富含钙、镁、铁等矿物质和 9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口感介于菠菜与芝麻菜之间,生食做沙拉、清炒、煮汤都合适,妥妥的健康餐桌新选择。
如今,新寺村汇吉蔬菜基地的藜麦菜种植规模已从 10 亩扩大到 50 余亩,亩产预计达 1000 斤,亩产值能到 2 万元,是传统叶菜的 3 倍以上。未来还将制成代餐粉、蔬菜面等深加工产品,让 “贵族菜” 走进寻常百姓家。

全程机械化 + 智能化,蔬菜种植告别 “面朝黄土”
走进新寺村的智慧基地,仿佛闯进了农业 “未来工厂”。这里没有弯腰劳作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电动耕耘机器人、“肥水药”一体化单轨智能喷灌车、蔬菜移栽机和叶菜收割机等智能装备,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机械化。

基地采用国内首创的 “设施叶菜全程智能化移栽种植” 模式,以叶菜种植为主,8 米跨度的设施内整齐排列着 5 条垄,以上海青为例,采用 8 颗 / 行密植,成苗移栽后 25-45 天就能收获,全年至少可种 8 茬。相比传统种植,智能化模式不仅生长期短、易管理,还能减少施肥用药,降低成本。

更厉害的是,这里的无人农场能让机器精准完成播种、旋耕、起垄等作业。100 亩地用工量 7 人,青菜年产可达 350 万斤,种植成本仅 0.4 元/斤。收割后的蔬菜会通过流水线分拣、包装、称重、贴标,全程可追溯,既保证了卫生,又提升了效率。
政企联动 + 全链开发,解锁现代农业新路径
新寺村的农业升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企业的创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多次调研指导,推动无人农场和蔬菜 “机器换人” 项目建设,助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发展,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作为项目主体,上海汇吉农业整合了多项专利技术,打造了 “叶菜土培分布式植物工厂”,不仅能实现叶菜苗日均出苗超过 60 万颗、日均出菜 5 吨的高产,还通过 “线上 + 线下” 组合营销,将蔬菜送进盒马鲜生、永辉超市、叮咚买菜等渠道,更与海底捞、巴比馒头等企业达成合作。
未来,基地还将打通 “种质保护 - 双模式种植 - 深加工” 完整产业链,筹备直播推广,并作为国际藜麦会议的重要观摩点,向全国输出 “新寺村模式”。同时通过与村集体合作,提供就业岗位和利润分成,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从高原谷物到江南蔬菜,从人工种植到智能生产,新寺村的智慧农业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更探索出一条 “高价值品种 + 智能化种植 + 全产业链开发” 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正孕育着更多 “绿色黄金”!
图文来源:上海奉贤、奉贤三农、汇吉农业等,仅供学习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