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2025-11-13 阅读量: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关键支撑,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繁荣稳定与农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立足 “人多地少” 的基本农情,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既吸收了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共性经验,又凸显了基于国情的制度优势与路径特色,其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科技赋能为动力、以农民主体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底色,统筹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本文将从理论逻辑、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系统剖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脉络与未来方向。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核心内涵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并非简单照搬西方规模化、机械化的模式,而是基于我国 “大国小农” 的基本特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发展逻辑,其核心内涵可概括为 “制度奠基、科技驱动、主体协同、绿色传承” 四大维度。
(一)制度逻辑:以双层经营体制为基础的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石,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制度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灵活性与积极性,又通过集体统一经营的 “统” 的功能,解决了小农户难以应对的规模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现了 “分” 的效率与 “统” 的优势有机结合。从历史演进来看,我国农业制度经历了从 “优先发展重工业” 时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到改革开放后取消农业税、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再到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化过程。例如,农业补贴政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制度设计,不断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活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强化了制度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科技逻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生产力跃升
科技进步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传统农业 “靠天吃饭” 的局限,随着农业科技的突破逐步被打破,我国农业正从 “经验型” 向 “科技型” 转变。从技术演进来看,我国农业科技经历了从 “生产环节机械化” 到 “全产业链技术耦合” 的升级:在生产端,良种培育、节水灌溉、智能农机等技术广泛应用,使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68.6公斤/亩提升至 2023年的389.7公斤/亩;在产业链端,生物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向育种、加工、物流、溯源等环节延伸,推动农业从 “生产导向” 向 “消费导向” 转型,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通过直播电商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此外,农业科技的 “普惠性” 特征尤为突出——我国通过 “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等机制,将先进技术下沉至基层,解决了小农户 “用不上、用不好” 科技的难题,体现了 “科技为民” 的发展逻辑。
(三)主体逻辑:以农民为中心的多元协同参与
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始终坚持 “农民主体地位”,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 “农民边缘化” 的问题。从主体构成来看,我国形成了 “小农户 + 新型经营主体” 的多元协同格局:一方面,小农户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占农业经营主体的98%以上,通过 “土地托管”“订单农业” 等模式,小农户得以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分享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超过390万个,承担着规模化经营、技术示范、市场对接的功能。这种 “大” 与 “小” 并存的格局,既尊重了小农户的经营意愿,又发挥了新型主体的带动作用,实现了 “效率” 与 “公平” 的平衡。同时,我国通过职业农民培育、返乡创业扶持等政策,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与经营能力,例如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农业农村部连续 11 年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截至 2023 年,全国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 900 万人次,高素质农民队伍日益壮大,为农业现代化注入了人力资本活力。
(四)生态逻辑:以农耕文明为底蕴的绿色发展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也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我国农耕文明中 “天人合一”“精耕细作” 的理念,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形成了 “生态优先、兼顾效益” 的发展逻辑。从实践来看,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主要体现为三大方向:一是生产方式绿色转型,通过 “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 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2万吨,比2012年下降14.0%,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超10亿亩)、发展节水农业(目标: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以上),缓解耕地与水资源约束;三是生态价值挖掘,将农业的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相结合,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例如浙江安吉的 “生态茶园”、陕西袁家村的 “乡村旅游”,实现了 “生态美” 与 “百姓富” 的统一。党的二十大提出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发展在农业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仍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转化不足、人地关系失调、产业韧性不强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既源于我国 “人多地少” 的基本农情,也受到全球环境与国内发展阶段的影响。
(一)粮食与耕地安全:双重约束下的供给压力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但我国粮食与耕地安全仍面临严峻挑战。从粮食供给来看,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人均粮食占有量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为483公斤,国际安全线400公斤),且面临 “结构性短缺”—— 大豆、玉米等饲料粮进口依赖度较高(2024年大豆进口量达1.05亿吨,对外依存度超 80%)。从耕地安全来看,我国耕地总量虽稳定在18亿亩红线以上,但存在 “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利用低效” 三大问题:一是耕地质量下降,全国中低产田占比达70%,土壤酸化、盐碱化问题突出;二是耕地分布细碎,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不利于规模化经营;三是耕地利用低效,部分地区因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而部分地区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造成耕地退化。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粮食安全风险,干旱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最大的灾害,常年因干旱造成的受旱灾面积占整个受灾面积的42%,每年因干旱造成粮食损失250亿斤左右,国际局势动荡(如俄乌冲突)也推高了粮食进口成本,进一步凸显了保障粮食安全的紧迫性。
(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城乡差距下的发展短板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 “硬件支撑”,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在基础设施方面,一是生产性设施不足,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村道路、物流体系不完善(农村快递网点覆盖率虽达90%,但 “最后一公里” 配送成本高);二是生活性设施滞后,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质量较低,例如部分偏远地区5G网络覆盖率不足50%,难以支撑智慧农业发展。在公共服务方面,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仅为76.01%(截止2022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每千人口仅7.23张(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养老金月均约200元,难以满足养老需求。这些短板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阻碍。
(三)科技与人才:创新转化不足与人力资本短缺
科技与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 “软实力”,但我国农业科技转化效率低、农村人才流失问题突出。从科技转化来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虽超63%(2024年),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仅为 30%-40%(发达国家为 60%-70%),存在 “实验室与田间地头” 脱节的问题 —— 一方面,部分科研成果过于理论化,不符合小农户生产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不足,难以满足农民技术需求。从人才供给来看,农村面临 “空心化” 与 “老龄化” 双重困境:2024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仅 4.65亿人,占总人口的 33%,且 60 岁以上农村人口占比达 22%,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同时,农村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善,职业农民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引进人才的政策优惠(如住房、医疗)不足,导致 “引不来、留不住、用不好” 的问题。
(四)产业结构与经营主体:韧性不足下的发展瓶颈
农业产业结构与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的 “产业链支撑”,但我国农业仍存在 “结构单一、韧性不强” 的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73%(2023年),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增收空间有限;同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农文旅、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形成 “全链条增值、多主体共赢” 的格局。从经营主体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 “小、散、弱” 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的能力有限;部分经营主体缺乏市场意识与品牌思维,同质化竞争严重。
三、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需立足中国国情农情,以 “夯实基础、强化创新、优化结构、绿色转型” 为核心,从基础设施、科技人才、产业体系、制度保障四个维度,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推动农业现代化向更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硬件基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是农业现代化的 “压舱石”,需统筹推进 “生产性” 与 “生活性” 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一是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构建 “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支持农村电商产业园建设,降低物流成本);二是提升农村生活基础设施质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2025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6% )、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保障智能农机、冷链设施用电需求),扩大农村5G网络覆盖;三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教师与医疗人才队伍建设(通过 “特岗计划”“医师派驻” 等方式补充基层人才),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互助养老、居家养老),增加农村精神文化供给(建设乡村文化站、农家书屋),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农业科技转化与人才供给能力
科技与人才是农业现代化的 “核心引擎”,需突破 “卡脖子” 技术,培育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攻关,聚焦良种培育(开展水稻、大豆等作物育种联合攻关,提高品种抗病性与产量)、智能农机(研发适合小农户的小型智能农机,如无人机植保、小型收割机)、绿色技术(推广生物肥料、秸秆还田等技术),建立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让农民直观学习先进技术),发展 “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三是加强农村人才培育,一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展 “订单式” 培训,结合地方产业需求设置课程),另一方面吸引返乡人才(完善住房、创业补贴、子女教育等优惠政策,2025年实现返乡创业人员超1500万人),同时提升本土人才素质(开展 “农民夜校”“田间课堂”,普及农业技术与经营知识)。
(三)优化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与主体培育
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 “产业链支撑”,需通过 “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韧性与竞争力。一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如粮食加工、果蔬保鲜、畜禽屠宰加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如功能性食品、保健品),202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二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依托乡村生态与文化资源,建设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民宿),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培育农村直播带货团队,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探索 “农业 + 康养”“农业 + 教育” 等新业态;三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发展,支持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家庭农场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强农业龙头企业(通过税收优惠、融资支持,培育一批年产值超百亿的龙头企业),同时健全 “新型主体 + 小农户” 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分红返利等模式,保障小农户收益。
(四)深化制度改革: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制度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 “催化剂”,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发展活力。一是巩固粮食安全制度,落实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严格耕地保护,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提高种粮补贴标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设施农业、海洋渔业,开发林下经济),完善粮食储备应急体系(提升粮食仓储与物流能力);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探索宅基地 “三权分置” 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保障新型经营主体用地需求(探索农业设施用地弹性管理);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从 “普惠性补贴” 向 “功能性补贴” 转变,重点支持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创新农业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推广 “信贷 + 保险 + 期货” 模式),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保障粮食进口安全,同时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结语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的道路,它既立足我国 “大国小农” 的基本农情,又顺应全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其核心在于以制度创新保障公平、以科技驱动提升效率、以农民主体实现共享、以绿色发展传承文明。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正处于从 “量变” 向 “质变” 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挑战既是发展中的问题,也是转型中的机遇。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利益、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走出一条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姜博,左文洁, 成汶璟,等.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背景、现实境况与发展路径[J].农业经济,2025,10:3-5.
[2]马璐璐,李欢.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J].农业经济,2025,10:16-18.
[3]涂圣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N].经济日报,2025-10-17(11版).

素材来源 | 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三农发布、澎湃新闻、央广网及网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