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新闻资讯

如何下好县乡村现代商业体系建设这盘棋?

2022-12-20 阅读量: 来源: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 作者:于淑华
2022年12月9日,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以下简称“县域会”)线上顺利召开。会议以“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为主题,集聚了国内外研究农业发展的顶级、权威专家,多个平台线上同步直播,观看人次总量达127.6w人次。中商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于淑华 ,以《如何下好县乡村现代商业体系建设这盘棋》为题,介绍了我国农村商业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政策建议。

我国县域(乡村)商业体系现状与问题

我国县域商品流通主要体现为“两进一出商品”的流通。即: 日用工业品和生产资料进县乡村,农产品进城市。经过40余年不同阶段的改革发展,三大类商品流通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模式、多产业渗透流通、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多元化市场流通格局。以农产品流通为例: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作为“民生工程”,横跨一二三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政府重视。尤其农产品流通的顺畅与否,也直接影响着“三农”、巩固精确扶贫成果及县域经济等发展,更与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我国,县乡村现代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流通组织化程度、农产品商品化及相关设施布局建设、现代商业信息化应用及区域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县乡村农产品的高效有序流通,尤其制约了生鲜农产品应有价值的提升。

(二)县乡村农产品流通现状

1. 生鲜农产品生产。一是主要生鲜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已成世界最大生产国。据相关数据,到2019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亿亩,产量为7.12亿吨,居世界首位;全国果园面积达11284千公顷(约1.693亿亩),总产量约2.57亿吨,居全球首位;猪牛羊禽肉产量为7649万吨;水产品总产量为6457.7万吨,呈增长趋势。已基本形成山东、河南、广东、四川、江苏、广西、河北、湖南、湖北、安徽等蔬菜生产大省。南菜北运、西菜东运以及大棚菜等作为季节性的品种调剂,使我国蔬菜品种结构日益丰富,充分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二是主要生鲜农产品产地日趋集中,品种结构日益丰富。三是生鲜农产品安全性、品质化水平逐步提高。随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推进,安全品质化水平得到提高,生鲜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在广泛应用,全国蔬菜产地检测正逐渐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蔬菜基地检测合格率达97%以上。


2. 生鲜农产品消费。一是主要生鲜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呈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蔬菜500公斤、水果131公斤、肉类60多公斤、禽蛋和奶类43.2公斤、水产品48.7 公斤,主要农产品的消费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二是昔日生产者成为今日消费者:随城市化和新型乡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农民市民化,使昔日农产品生产者成为今日农产品消费者;农民市民化后,其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购买习惯等均产生一定变化,使城市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同时对流通领域提供价格实惠的农产品也有了相应的要求。三是城乡消费者结构变化对生鲜农产品供应提出新要求:在城乡消费者少人口、小户型、多样化、个性化、年青人生活西式化、老年人老龄化以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对方便快捷(尤其线上订单快递)、高品质产品、精准服务的需求等日益增加,要求生鲜农产品生产、供应及相关服务与以相适应。四是品种单一和消费多样需求形成产需矛盾:农业产业规模化、数量集中、品种单一的农产品生产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形成产需矛盾,需要组织化的分销商或大型零售商一次性提供多品种、少批量供应的精细化服务,以解决单一生产和多样需求,进而适应和支持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3. 生鲜农产品流通。一是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市场统筹发展,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互补互进,以大中城市为核心、遍布城乡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生鲜农产品市场流通格局。二是市场网络建设日趋成熟:据相关行业组织统计,到2019年,全国共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余家,其中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市场1501家,各类农贸市场(含标准化菜市场)3.6万个,综合超市5万个,生鲜超市3.2万个,电商企业16.8万个,物流企业1.2万个。三是冷链物流需求快速增加:2018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到1.82亿吨,其中蔬菜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4866万吨,水果的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1048.4万吨,肉制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3345.6万吨,水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3867.2万吨,乳制品冷链物流需求总量达1076.7万吨;到2019年冷链物流总额突破 6万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7.8%,其中,特色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冷链物流需求量快速上升。四是农产品线上销售呈快速增长趋势:随产品标准化、品质化、品牌化等产品条件的改善、市场经营环境的趋好、线上经营主体企业发展需求增多、生鲜商品经营技术的提高以及生鲜物流条件的完善、成熟,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等诸因素,促使生鲜商品线上销售呈快速增长趋势。五是商品体系建设条件趋向成熟:主要表现为标准化或规格化产品逐渐形成;对市场体系建设的需求主体企业逐渐增多;交通条件和物流管理技术不断成熟;线上线下消费需求推进了快递物流配送的快速发展等,都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六是产地农产品集货市场需求增加 (含线上线下交易),主要产品流通路径日趋清晰。


对我国县乡村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建设完善产地生鲜农产品集货市场

指建在产地乡村的季节性农产品集货场所。应提升产地集货市场现代服务能力。一是产地农产品集货市场设施的主体应是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合作组织、经营性公司或规模生产者。二是产地农产品集货市场设施较简单,但在农产品集中采摘旺季,部分销地市场的采购商有的直接到这类场所采购,减少了交易环节;但多数因这类市场规模小,品种有局限性,不能满足一次性、多品种、大量采购的需要,这类集货设施可考虑向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供货发展。三是组织化的商流和物流服务功能欠缺,需要提升。四是产地大规模生产者、有实力的经纪人和集货市场等可考虑向集散或销地批发市场集中货源,或通过开展“产销对接”实现交易。五是产地农产品集货市场因受季节性影响,设施不能常年得到有效使用。

(二)建设和完善产地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

这类市场多建在县城、县郊或产品集中生产的主产地,其交通便利并能辐射周围地区、具有集货、分货交易、仓储配送加工、信息收集、数据应用等功能的产地批发交易设施,应根据发展需求进一步建设或完善,提升现代化交易水平。

应充分了解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特点。一是产品季节性强,市场设施较简陋,功能不全,在农产品集中收获旺季,来自销地市场的各种采购商直接到这类市场采购;产地农产品市场可成为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依托;需建设完善仓储配送设施和服务功能。二是因交易量大,交易信息较集中,并且多来自大城市销地市场的需求信息,这些大数据可直接影响产地产品价格形成。

(三)鼓励企业在产地批发市场内建立生鲜商品配送中心

因为以连锁零售为主的农产品销售企业,为减少经营成本,将鲜活农产品的配送业务委托给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市场中的配送企业完成。此外,市场中的配送中心可开展共同配送业务,为县域中小型零售、社区菜店、餐饮业、食品加工企业、学校、企事业团体等提供订单配送服务,充分体现第三方配送服务功能。


(四)鼓励城乡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农超对接)

店铺已发展到一定数量的连锁超市经营企业,为保证连锁店有竞争力,增加顾客进店频率,确保销售一些本企业独有的菜品或部分有价格竞争力的鲜活农产品,以合约方式与农户或规模生产企业建立基地生产关系,也可称“产销对接”。

存在问题:一是基地生产采购的品种有限,只能满足零售店销售品种的很少部分;二是当基地采购规模有限时,产地采购成本相对较高,销售价格也水涨船高,就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三是鲜活农产品季节性强,无论什么样的基地都很难保证零售企业全年经营本产地产品,并达到均衡销售的需要。但从现已成功的实例分析,区域型农超对接基地建设则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五)应重视和提升县乡村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现代化水平主要体现在组织化、信息化、标准化、标件化、品牌化、物流配送化、规模化发展等方面:

1.努力提升现代组织化经营管理水平。一是提倡管理组织对接。落实组织对接职责与农产品安全监管。重点建立产销地管理组织对接关系:产销地生鲜商品流通的主管部门要建立对接关系,一般是城乡主管“菜子工程”的双方部门对接,目的是利于食品安全管理和保障与稳定市场供应。二是重视交易组织对接。鼓励连锁商业集团组织进入县域市场交易。三是重视“产批组织对接”的管理。这是“产批对接型”供应链实施管理的关键环节,只有批发市场专业人员组成的组织,而没有产地专业化的组织与批发商或组织对接,难以形成“产批对接”供应链管理。所以,将产地有批发性质的资源整合,将经纪人组织化,形成为批发市场提供“产地产品”供应链的产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经营组织,进而形成“产批组织对接”的管理模式,以利于“产批对接型”“安全产品”供应链的运营与管理。

2.“产批信息对接”的管理。农产品市场中的交易商,将本企业拥有的对产地采购需求的信息系统收集,形成数字信息,转化成准确的采购订单,并将其与产销供需信息连接,形成不同季节的总需求量、不同产品或不同时间的需求数量细分,再进行不同产品不同数量的价格协商,进而考虑总体上可否满足上市需求数量等,进而形成以“产批信息对接”管理为切入点的“产批对接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3.应实施标准化。一是农产品只有标准化、才能标件化,实现品牌化,推进专业化,向规模化发展,才能有效带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但其重要性需得到认可。二是标件化,可减少垃圾上市,减少垃圾物流,提高物流效率,尤其适应快速增长的线上交易。以下4.5.6.7图是日本某农协设施。 




(六)改善交易方式

市场交易方式是以对手交易为主,在线电子交易为辅。交易结算方式以银行转账为主。        

(七)完善交易商进入市场的规则

制定交易商入驻市场交易的规则,尤其食品安全许可、食品经营许可,交易信息录入、交易信誉评估、个人安全防护等。

(八)“产批产品对接”管理

“安全的生鲜产品”“产批对接”管理,主要体现为:一是生产环节管理;二是采摘环节管理;三是商品化处理过程的管理;四是产品的保鲜管理;五是产品流向的时时信息管理;六是农产品的物流组织化管理;七是实施严格的物流时间管理;八是实施严格的结算时间管理。

(九)“产批渠道对接”的管理

良好的“产批渠道对接”管理,对支持和引导再生产、稳定市场供应至关重要。主要体现为:一是深入交流确定产地;二是开展严格的市场调研;三是确定采购品种与采购渠道;四是确定采购经营方式;五是确定采购产品的规格标准;六是确定不同产品的错季采购、交易;七是对不同产品确定结算时间与方式;八是专业性的批发采购队伍建设。

(十)农产品生产、流通应以出口的标准向内需转型发展

1. 向内需提供“出口质量及合理价格的产品”。以出口产品标准向内需消费提供“放心产品”生产质量安全的“放心产品”,彻底改变“重出口、轻内销”的生产观念,向国内广大消费者提供“出口质量及合理价格的产品”。

2. 强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伴随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农产品生产、流通的重视和政策的大力,将有效促进生鲜农产品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和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不断趋向成熟。     

3. 标准化、信息化等促品牌农产品订单生产、流通。以出口的标准促使农产品生产、流通向内需转型发展,并通过标准化、信息化等促品牌农产品逐渐开展订单生产、订单流通,提高产品收购价,进而促进生产者积极性。  

(十一)制定产销都能接受的合约

制定产销都能接受的合约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为:一是在合约内确定采购方式,如直采、委托、线上线下交易、食品安全相关文件等合同内容等;二是强调基地采购蔬菜的生鲜度管理,最好根据产销地距离,将物流或配送管理时间具体化;三是让信息系统发挥功能作用,充分运用数据指挥农产品合理运输;四是规范化运作管理,将复杂的产销交易产生的行为规范化、制度化;五是针对票据问题管理,应成立产地专业公司,以公司方式履行票据流程;六是通过合约阐明不合格产品处理机制,以防问题生鲜产品出现伤农、伤消费者。

对我国县域商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生鲜农产品流通设施用地(产权清晰)

建议将公益性强、规模大的产销集散市场应改由政府所有或持股,以稳定价格、稳定供应,支持农业农产品的再生产。

(二)大力支持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适合现代农产品营销模式(线上线下各种商业业态)需求的产品标准、包装标准、标件化标准、物流或配送标准、零售标准、食品安全及追朔系统标准等。

(三)支持和引导产地生鲜农产品市场组织化发展

将生鲜农产品的分散生产、经营者,通过现代流通模式的合作组织化、公司化,向连锁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品质流通的组织能力,为农产品流通向订单生产、订单仓储、订单物流或配送、订单销售发展等奠定基础发展条件。

(四)支持生鲜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平台建设

支持在产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生鲜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并联网应用,形成市场信息管理平台体系。通过信息平台收集农产品的提供商、批发商、零售商的经营信息,并筛选有用信息并数据化,形成支持农产品生产、流通良性循环的大数据。

(五)支持和调整市场体系建设布局

将现有分散的生鲜市场体系整合,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生鲜农产品产销区域结构合理化发展。(过分多元化浪费市场资源,价格混乱,导致消费者和农民利益受损)。

建议具体内容有以下六方面:

1. 开展组织化教育、培训。优先考虑对产品相对有优势的贫困地区,开展组织化教育、培训、引导,宣传组织化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的优势,电子销售等对快速脱贫的好处。

2. 支持标准化实施。有针对性的有关农产品流通的标准化、标件化、信息化、现代营销理念的专业队伍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等。

3. 支持信息系统设施设备的建设。将开展信息化的流程、产销地信息对接的方式、方法、好处等进行宣贯,更新贫困地区生产、经营者对自产产品和流通经济与否的优劣势认识,以争取订单生产、上市。

4. 支持组织化统一运营。先将分散生产组织成集中选优、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规格、统一上市、统一物流调控的组织化运营。

5. 支持订单促生产。通过组织化对接、信息对接、产品销售对接、物流对接等,获取再生产的有效订单,不断提升县域及脱贫地区农产品质量和流通水平。

6. 支持品牌产品生产。随着有效措施的实施,可进一步考虑支持贫困地区扩大畅销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生产技术,向市场提供优质、安全放心的品牌产品。

面对当今变化多端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农产品生产、贸易、消费需求的变化,增加国内高品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非常必要,尤其建设智慧有效的县域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县域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现代化进程,将是我国农产品有质有量保供的重要条件。

总之,今后5~10年县域商品流通体系建设,在我国现代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地位将更加受到重视,体系建设将趋于完善,尤其现代信息技术在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产销地生鲜农产品市场秩序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使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真正分享到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带来的红利。

来源:本文根据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发言嘉宾内容整理。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回放!

了解更多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