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宇振荣在“第十一届现代都市农业高层论坛”上作了《大都市地区田园景观营造及其多功能》的主题报告。本文由发言整理而成,供大家参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都市农业和田园生态景观是一种生态产品,不仅为大都市提供食物、鲜活农产品供给,还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
01
国外大都市农业空间保护和多功能性
1.郊区农业景观的多功能性
国外多功能农业和都市农业的重点是多功能田园景观,不仅包括生产功能,还包括环境保护与文化教育、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等功能。欧盟自上个世纪90年代实施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计划,较早地通过生态补偿政策,推动实施生态工程技术措施,恢复和提升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营造多功能田园生态景观。如2005年欧盟制定了乡村发展计划,从更广泛的区域推进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和管护。2010年英国政府对多功能农业的投资金额已多达19亿英镑,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投资占51%,景观管护占11%,水质净化占3%,气候变化应对(改善)占14%,土壤质量提升占6%,洪涝灾害管理占5%,历史遗产保护占1%,农场开放休闲农业管护占2%。
2.国外大都市农业景观的开敞空间保留
国外大都市农业景观中注重开敞空间的保留。如英格兰绿带中,农业用地(粗放)占比66%,农田占比30-40%,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为牧草地、园艺用地和公园等。法兰克福的开敞空间占50%,农田占25%。同时,在城镇空间中也尽量保护农业景观,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城镇空间森林、公园、绿道、水网等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中,发展都市多功能农业,塑造多功能景观,降低生态风险。
3.国外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的农业景观保护保持
欧盟在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农业景观,称为高自然价值农田。高自然价值农业地区面积约占欧盟农业地区总面积的35%,其中以低强度放牧和农业生产为主的农田与半自然生境的镶嵌,具有小规模农业生产特征和较高的半自然生境比例,支持了相对较高比例的特有和稀有物种。主要包括永久性和树木繁茂的牧场、干草草甸的低强度放牧草地,部分地区还包括低强度农作物系统、传统果园等。这些高自然价值农业地区通过提高半自然生境(如树篱、石墙、田埂、林地、梯田和坑塘等)比例来增强景观异质性和连通性,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4.大都市农业空间保护的政策和制度支持
欧洲《郊区农业发展章程》针对大都市郊区农田保护和管理提出,划定受保护农田区,开展强制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同时促进城郊联系合作,通过支持不同类型农业发展,恢复和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欧洲还建立了政府资金补贴制度,包括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环境管护制度。在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指导下,欧洲国家会适时通过补偿鼓励开展有机转换和种植,提升耕地质量,保护具有文化和景观美学价值的郊区农田景观元素。
02
北京田园景观演替和存在问题
1.北京市平原区田园景观开敞空间低,生态服务功能低
北京自2012年开展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旨在控制沙尘暴,但甚少考虑对地下水补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景观特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据2019年北京农业生产空间种植遥感监测估算,百万亩造林面临耕地非农业用地等问题,导致平原地区开敞空间占比较少,农田占平原区面积约为6-10%。。且林地集中连片程度高,田园景观开阔度非常低,隔离度随着降低,病虫害、火灾等风险增加。加之林地结构和树种单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下降。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林地结构和树种单一化严重,约82.2%为单一种植和简单的混合林。课题组在北京市开展的相关研究表明,百万亩造林95%的林地组成为单一树种,缺乏多样化,更缺乏乔灌草结合种植,造成地表裸露、生态服务功能较低等问题。
2.田园生态景观建设不符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本准则
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和系统思想,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系统综合开展一片区域和景观生态保护修复,已成为未来国土空间整治和生态修复重要途径。北京百万亩造林工程前期投资大,每年还需要支付土地流转费1500元/亩,管护费4元/m2,补贴4150元/亩,每年需要约25亿元,导致经济效益不高和财政负担重。整体上不符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准则,即在经济上和财政上是不可行的,更不符合NbS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准则。
03
农业景观建设和多功能提升对策
一是在思想上,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景观方法原则。综合考虑耕地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氮磷流失阻控等目标,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重点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质净化功能提升,应从“山水林田湖草”更大的景观格局出发,优化农田格局并完善绿色基础设施。
二是在方法上,基于农田提升景观尺度,遵从农业生态原理、景观生态原理建设高标准绿色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考虑景观中田林路网布局,深入开展集耕地质量提升、水土保持、氮磷阻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功能和多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休闲农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耕作覆盖管理、面源污染控制、有机肥处理、农场管护、畜禽建筑(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土地整治、河道修复等方面。
三是实践上,坚持系统性和完整性,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研发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克服线性思维,树立系统观和生命观,采用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依托各地开展的韧性城市、弹性城市建设,树立非线性思维,结合国内外技术调研结果,研发包含农田边界缓冲带建设、步甲堤建造、生态化沟路渠等的农田生态景观保护技术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要综合考虑资源利用效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质净化、成本-效益、维护需求等,提高工程的多功能性。评估现有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研发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沟路林渠生态景观化建设工程技术规范或导则。
四是政策上,构建耕地保护和田园景观建设生态补偿和管护制度。建立政府资金补贴,实施以农户/村集体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环境管护制度。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尽可能多地为农民争取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品和生态产品、生产补贴,包括有机农业的转化费、生物防治补贴、永久性农田补偿等。配套激励政策和专项资金,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长效动态机制,加大对破坏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行为的惩处力度,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
5月23日上午,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以下简称科技节)在北京国际都市农业科技园隆重开幕。
驻华使馆农业参赞、全国各地的政府机构领导、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授、学会协会领导、涉农企业负责人、农业园区代表等500余人参加了开幕活动。此次科技节采取现场观看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央视频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北京广播电视台、通州电视台、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网、新浪新闻、一直播、百度等50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截止6月1日,共549.2万人次在线观看了本次科技节系列活动直播。
科技节同期围绕“都市农业”“精准灌溉”“种业发展”“美丽乡村”以及“农产品供应链服务”5个主题举办“云论坛”,还有“云参观”“云展示”“云推介”“大咖话农科”“科普微视”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统筹国内外农业科技资源,通过“政、产、学、研、推、用”协同发展,展示国际现代农业尖端科技成果,探讨国际农业科技发展新方向、新思路,提升农业科技观光体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码”上了解更多科技节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本文选自《中外农业概览》2021年第19期总第532期——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第十一届北京(通州)国际都市农业科技节专刊,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