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指明了新征程我国“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放大特色、发挥优势、扬长补短,加快建设综合功能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主体强、产业效益强、竞争能力强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探索实现路径、贡献南京力量。
01
深刻领会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充分认识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连续3年位居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第一等次,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01
这是实现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南京是全国经济强市,2022年GDP总量达1.69万亿元,位列全国城市前10,人均GDP 2.7万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35.9:62.2,经济发展已达初级发达国家水平。打造与城市地位相称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不仅是南京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成色。
02
这是推动南京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市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依旧明显。2022年南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7万元,增长6%,增速较2021年低4.4个百分点,绝对值明显低于同期杭州市的4.52万元、苏州市的4.38万元、上海市的3.97万元。从城乡居民收入比看,2022年南京虽然缩小至2.21:1,但明显高于同期杭州市的1.71:1、苏州市的1.82:1、上海市的2.12:1。在推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已成当务之急。
03
这是满足南京市民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农业农村是我市主要农产品保供基地、百万农民栖息地、千万市民休闲旅游后花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作为人口近千万、人均社零消费超8万元的大都市,广大市民对高品质农副产品、高质量休闲娱乐、良好生态环境、美好乡愁记忆的消费需求会更加强烈、更加多元。因此,必须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通过丰富和完善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功能,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04
这是南京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是农业底色,绿色低碳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南京的国土资源面积在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后,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约束趋紧。要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乡村生态、农民生活的良性循环,让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亮色,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扮靓幸福南京的内在肌理。
02
把握市情农情特点,建设具有鲜明南京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要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都市现代农业强市“五强”建设内涵,大力发展“六型农业”。
都市需求型农业
把握南京特大城市定位和人多地少实际,围绕大都市需求,千方百计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的需求,尽可能提供更多优良农副产品、优质休闲旅游地、优美生态环境、美好乡愁记忆等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消费品,走大都市需求型农业发展之路。
科技创新型农业
南京拥有在校大学生95.6万人,每10万人口大学文化程度3.52万人、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涉农高校院所34家,拥有“两院”院士7名,具备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要依托厚实科教基础,加快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持续放大“一区一中心一实验室”等国家级农业科创平台领军优势,推进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靶向突破,促进农业高新技术集中集聚发展,加快打造华东地区农业科创高地。
多元融合型农业
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要顺应城镇化、工业化的历史潮流,体现多元、融合的发展趋势。要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主要农产品维持一定自给率的前提下,积极拓展农业多重功能,加快农业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延伸拓展,推动农业产业形态由传统农耕向农旅融合、三产融合转变升级,以全产业链的思维提高农业附加值,走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设施装备型农业
旱涝保收的农田水利设施,先进适用的农机农艺装备,智能高效的现代设施农业,能够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增强农业产出稳定性。要针对我市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不高、农业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依然滞后等现实问题,强化农业先进技术装备推广使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高标准农田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步伐,弥补我市水土资源先天不足。
“精优特新”型农业
从发展阶段看,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66万元,已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层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在吃饭问题上,已从“温饱型”转向“健康型”“享受型”“新奇型”。要把握农副产品健康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需求导向,以“精、优、特、新”为主攻方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一批“精品”农业、“优质”产品、“特色”产业和“绿色”品牌,满足都市人对高品质农副产品需求,培优培强乡村特色产业竞争优势。
绿色低碳型农业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南京应对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限制,要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03
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扎实做好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重点工作
加快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南京必须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区位、科教、市场等独特优势,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环节,抓紧抓好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强市重点工作。
01
走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02
走好农业科技创新路子
03
走好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路子
04
走好城乡融合、各美其美的发展路子
05
走好富民增收长效化路子
作者:南京市农业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韩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