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胡向东 石自忠 袁龙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与路径分析

2023-08-25 阅读量: 来源:中国农业经济 作者:胡向东 石自忠 袁龙
作者:胡向东,石自忠,袁龙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6期、中国农业经济微信公众号,全文有删减,完整版前往中国知网查看。

一、引言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立足中国“三农”实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以说“时间到了,基础有了”。一方面,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产品需要实现更有效、更高质量的供给,必须依靠农业强国建设加以保障。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且成效显著,供给保障稳步提升,科技装备整体跃升,经营体系不断健全,产业韧性持续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持续向好,达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加快转变的推进期。立足新发展阶段,科学认识农业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把握当前农业强国建设的现实基础,研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政策举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已有文献对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涵要义、推进路径等进行了系统阐释。现有研究认为,“大而不强”是当前我国农业的显著特征,要从人、地、技、政策等方面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并提出农业强国应具有供给保障能力强、产业体系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农业科技实力强、主体活力强等五大重要标志。另有研究在探讨农业大国与农业强国关系时,认为“中国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粮食必须强,粮食强农民收入必须高,农民收入高必须以逐步建成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为保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个着力点持续发力。当然,既有研究还从不同方面就农业强国进行评价和比较,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土地制度改革、人力资本提升、社会福利改善等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及战略路径。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形成诸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可进一步探讨和发展的空间。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阐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剖析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研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路径。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指导中国“三农”实际的实践路径,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考虑国际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也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创建中国式农业强国理论,走中国式农业强国道路。具体可从国内生产保供、国际资源利用、科技装备、经营体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促进增收、政策预期等方面对农业强国的内涵要求加以理解。
(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
首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指导中国“三农”的实践路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实际推动实现理论创新,又根据理论创新科学指导强国建设实践。要深刻认识建设农业强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明确目前已具备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基础,找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突破口和中国策;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好现代农业建设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短板弱项,明确国内生产保供、国际资源利用、科技装备、经营体系、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促进增收、政策预期等重点任务、发展方向和优先排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三农”具体实际,揭示中国式农业强国建设的客观规律,研究提出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的强国路径。
其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农业不能成为“短腿”,农村不能成为“短板”。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式农业强国理论,坚持走中国式农业强国道路,多措并举推动实现国内生产保供强、国际资源利用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绿色发展强、促进增收强、政策预期强的“强国”要求,才能更好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基石,更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再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顺应“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加快农业农村补短板强弱项的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充分考虑“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以加快农业农村补短板强弱项为主攻方向,不断同中国“三农”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推动实现理论创新,确保理论联系实践,切实做到立足中国实际、创新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要求
一是坚持增强国内保供能力。国内生产保供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根本标志。强化国内供给保障能力,要坚持产量产能、数量质量、生产生态一起抓,突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重点把握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实现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既关注供给的数量、解决“吃得饱”的问题,又统筹考虑供给的质量、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问题,既关注供给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安全等问题,又统筹考虑自给率和主动权。
二是坚持高效利用国际资源。国际资源利用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强化国际市场资源利用,既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更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必须在夯牢夯实国内生产保供基础的同时,更好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转变简单将进出口贸易作为国内供需平衡及余缺调剂手段的传统观念,推动将国际市场和资源纳入农业强国战略框架一体谋划一并布局,着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内供给保障能力。
三是坚持提升科技装备水平。科技装备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保压力加大等现实挑战,只有创新农业科技体系,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全面推进农业科技优先发展,不断攻克种子、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科技装备水平,才能推动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夯实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基础。
四是坚持健全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支撑。“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人地关系格局决定了“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转变。必须加强经营体系建设,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才能更好夯实农业强国建设的组织基础。
五是坚持推进全产业链升级。产业韧性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安全根基。强化产业韧性,重点要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产业业态模式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着力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做好农业全产业链系统风险监测预警,增强风险管控和转移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和稳定性,筑牢农产品有效供给“防御系统”。
六是坚持强化绿色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备条件。强化绿色转型发展,必须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加快绿色发展方式创新,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又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做好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污染耕地治理和黑土地保护等。
七是坚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增收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既要辅之以义又要辅之以利,但关键是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增强增收能力,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最终要促进农民增收,努力缩小城乡和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富足,过上体面的现代化生活,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农民增收,重点要推动农业及关联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充分发挥农业强国建设对农民的福利溢出效应,确保农业强国建设和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良性循环。
八是坚持保障政策预期稳定。政策预期强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保障。给予农民稳定的政策预期,既要确保政策连续稳定,又要实事求是实现动态调整;既要瞄准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中的改革作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健全工农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法则,确保优势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地区、农业产业流动,破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赋能农业强国建设,又要积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释放出国家重农强农的积极信号,让地方政府和农民吃上“定心丸”。

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基础
(一)供给保障稳步提高
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人均占有量稳步提升,中国人的饭碗成色更足;粮食库存充足,大国粮仓基础更牢。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菜篮子”“果盘子”等供给充足,有效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农产品消费需求。但也应清醒认识到,当前农产品供给保障面临的问题挑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不断趋紧,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有待提高,生产发展方式亟需转型,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尚需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方面,我国人均耕地、水资源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和1/4;耕地数量和质量不断减少,“非农化”“非粮化”趋势明显;耕地撂荒面积、撂荒率均呈现增长态势。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低且长期涨幅小,成本高且持续上涨,比较效益低下;大豆、玉米等重要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不足,近年进口持续高位运行。
(二)国际资源利用增强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持续加大,统筹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能力不断提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但是,当前国际市场挖掘仍然不够、资源利用依旧不足,供应渠道掌控能力不强、定价权话语权缺失,农产品进口集中度相对较高,国际市场资源安全高效支撑农业强国建设有待提升。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进口高度依赖海洋运输,并受制于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咽喉要道。在过度集中的进口来源国和相对单一的运输渠道线路下,一旦美国对我国实施制裁和封锁,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进口可能面临“一剑封喉”的风险。
(三)科技装备整体跃升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新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仍然不够、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强,种业、机械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的科技支撑力度亟待提升。对标发达国家涉农领域科技发展形势,当前我国总体处于“少数领跑、多数并跑和跟跑”格局。投入强度不足是农业科技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键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有所提升,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经营体系不断健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制定系列政策举措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持续增多,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持续深入,适度规模经营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偏少质量不高、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仍较突出,与农业强国建设要求还存在不少差距。
(五)全产业链持续升级
近年来,我国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产加销取得新突破,农文旅迈上新台阶,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供应链不断巩固。除此之外,农业全产业链系统风险监测预警与管控机制持续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和风险转移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逐步提高,有效应对了系列“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影响。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农业强国建设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集聚,产业韧性尚需提升,全产业链亟待升级。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博弈、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不断加剧,以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我国遏制势头仍然不减,贸易争端、科技打压等持续存在;俄乌冲突仍在继续,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国际安全供给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极端气象灾害频发多发重发,动植物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集中出现。必须高度重视、有效应对国内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着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夯实农业强国建设基石。
(六)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近年来,国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农膜回收等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资源利用强度明显下降,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多年保持下降。但是,耕地特别是黑土地质量退化仍较严重,资源利用效率尚待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还需加快。从水资源利用来看,虽然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的灌溉水有效利用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七)增收活力大幅提升
国家持续将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建立健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农民持续增收的基本盘不断稳定、增收面持续拓宽、增收点逐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更具活力,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需要关注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旧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农村内部贫富差距较为明显,且高于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程度;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民持续增收的活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八)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近年来,我国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健全,构建起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建立了涵盖种养、屠宰加工、流通储备、消费、贸易等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政策支持体系,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等系列政策举措。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农民和土地关系持续稳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制度壁垒加快破除,农业强国建设“双轮驱动”的改革作用明显。当前国内不少农业支持政策往往属于“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政策的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精准性、前瞻性等亟需进一步加强,政策体系还需完善,政策预期有待提升。以生猪市场调控政策为例,国家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所实施的系列调控政策存在错配、过猛等问题,加深了市场波动、压缩了原有“猪周期”。具体而言,生猪市场调控政策往往紧跟在疫情之后,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和滞后性,政策主动性、前瞻性还有待加强。同时,即使前期经历猪蓝耳病、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但依旧没有很好吸收相关经验教训以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疫情大范围传播和生猪养殖大规模损失;本轮生猪疫情相关政策举措在平抑价格大幅涨落上也没有实现较好效果。

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路径
(一)夯实国内农业生产保供基础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必须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供问题上不被牵制。要持续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在强化政府“有形的手”作用下,更多依靠市场机制着力夯实国内农业生产保供基础。从“地、技、义、利”全方位构筑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继续稳住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健全粮食安全产销区、农民等利益补偿机制。加快推动“小口粮观”向“大食物观”转变,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推动“农林牧渔草”高质量发展。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流通储备体系建设,培育多层级多元化储备主体,增强储备对市场调节和保障能力。创新工农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体制机制,引导现代要素更多流入农业农村领域,夯实农业强国建设要素支撑基础。
(二)提升农业全球影响力和话语权
中国式农业强国建设要避免西方国家通过跨国粮商操控世界粮价、破坏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等路子,要坚持胸怀天下,以解决全球饥饿问题和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为主攻方向,全方位推进农业高质量高水平对外合作,共同构建农业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继续强化国际贸易磋商与合作,巩固拓展中美、中欧、中巴等双边合作成果。全方位拓展国际贸易新渠道,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力度。全面拓展运输方式和线路,降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可能的制裁、封锁等对国内供给安全保障的影响。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开展农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合作,加强对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能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支持服务“走出去”,推进种业、农机装备等向全球布局;推动品牌“走出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品牌;加快产品“走出去”,让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全球竞争。
(三)加快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应对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制约及科技垄断、长臂管辖等潜在风险,必须坚持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确保实现自立自强、自主可控,以现代科技支撑农业,以现代装备武装农业。要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供给,健全农业科技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更多激发市场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争取在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等方面尽快追平全国先进水平,并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迈进。坚持需求导向、供需匹配原则,聚焦种业、农机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及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任务,瞄准“多数领跑、少数并跑跟跑”格局,组织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创新主体及战略核心力量,进一步强化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应用性研究。吸取生物育种等“起大早、赶晚集”的经验教训,强化前瞻性农业科技战略布局,不能再“坐而论道”“遥遥无期”。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模式,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先进技术、实用装备等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构建富有竞争力组织力的经营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强国建设是小农众多的农业强国建设。必须立足“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加快新型经营体系建设,有效组织“小农”,进一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确保中国式农业强国“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继续强化高素质农民队伍教育培训,加大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夯实农业强国建设的经营体系基础。健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命运共同体”,确保小农户实现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不断向纵深发展。进一步破除工农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体制机制壁垒,设置农业强国建设人才资金,专项支持返乡入乡下乡在乡各类人才和主体积极参与农业强国建设。在保障农业强国建设劳动力数量基础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在持续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同时,通过“深造”进一步夯实农业强国建设高素质人才基础。
(五)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建设中国式农业强国,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既守住安全底线、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又体现人民至上、增强农业包容性。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化种养、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依托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的建设,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业、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打造富有市场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农业品牌,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稳定供应链。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发展包容性,既让老百姓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构建的参与者,又确保弱势群体都能购买得起、享受得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等实施力度和广度;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持续夯牢夯实农业抗风险基础。
(六)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建设中国式农业强国,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激励约束并重长效机制,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以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支持力度,聚焦减肥控药、清洁绿色投入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领域,加快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应用肥料高效施用技术,集成创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支持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持续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推进废旧农膜及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加强污染耕地治理;继续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创新技术模式着力提升黑土地质量。加强全民绿色消费意识,健全绿色农产品价值保障制度,确保实现“优质优价”,通过市场机制倒逼生产经营主体自觉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不断向绿色转型升级。
(七)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助力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农业强国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要坚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助力加快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坚持让价格回归“第一动力”,考虑让粮食安全等“战略问题”更紧一点的同时,适当让市场价格等“战术问题”更松一点,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往“实际价值”靠近一些,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增收活力,提升重农抓粮积极性。通过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多方式多渠道,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工资性收入,持续推进农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全方位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能力,让老百姓在农业强国建设中不吃亏、有动力。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强化城乡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充分发挥慈善公益事业支持作用,推动乡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发展;持续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确保农村低收入人群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程中不掉队、不落伍。
(八)建立适应农业强国建设的体制机制
对标中国式农业强国建设目标任务,建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系统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在持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建议制定实施农业强国法或农业强国条例,明确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实现路径、政策措施、监督监管等重要内容,推动实现政策常态化制度化,提高政策稳定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瞄准农业强国建设阶段性特征和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立健全支持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为大战略大政策稳定下的战术小调整提供有效支撑。强化农业农村政策研究布局,加大前瞻性、精准性政策研究与储备。明晰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关系,顺应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行为,为社会资本创造更多盈利空间,营造农业强国建设良好氛围。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畅通好工农城乡要素循环,充分发挥改革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