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以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推动产业共生体形成

2023-08-29 阅读量: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雷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还是在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需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图片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产业共生体: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是抓手
从经济学上讲,分工产生效率,融合则形成规模效益,打造共生共建共享产业共生体至关重要。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联结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阶段。从产业链到全产业链,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是打造共生共建共享产业共生体的一个有效手段。
按照经济学理论,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空间上接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的组织,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产业形态。这里的产业集群关注的是产业之间的联系,如果各产业或者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他们之间没有联系,是不能称之为集群的,而这正是共生共建共享产业共生体所要求的。产业集聚,是指企业或者产业在同一空间聚在一起,更加是指一种企业或者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现象。这里集聚更加强调的是聚,是组团、在一起,是聚合;集群则强调的是群,是联系、关联,特别是强调既有分工又有互动的协作、融合。集群是集聚的升级版,更是建构共生共建共享产业共生体重要途径和抓手。同时集群和集聚二者又是相互关联的,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能形成产业集群,只有他们集聚在一起并相互真正产生联系才能形成所谓的产业集群。
所谓农业产业化或是乡村产业化集群就是以农业或乡村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个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辐射带动的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规模较大的生产经营群体。就是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某一产业,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再到流通,与其相关联的经营组织的集合体。
农业产业集群是生产和加工农产品的企业(或企业化经营农户、家庭农场)与其他相关企业和机构(如农业流通企业、销售服务企业、原料和设备供应商、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大学、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在地理上集聚和紧密关联所建立的价值网络。作为新型的产业组织模式,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是用新发展思路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是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打造共生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共生体的一个有效手段。
 
以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推动产业共生体形成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集群以农业优势资源为基础,以若干涉农经营组织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相关服务机构为辅助,以加工集聚地为核心,以辐射带动的周边区域为范围,围绕农业相关联产业发展种养、加工和物流,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群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实现农业与工业、商业、运输业、金融业等产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引导城市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效,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有利于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反映了农业区域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伴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变革、农业技术进步、新农人投身农业、新农村建设等农业社会的深刻变革。政府顺势而为,大力提倡并在全国范围推动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对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一条以农业产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以农业产业化、集群化推动产业共生体形成的实施路径
从战略层面上讲,发展农业产业集群,首先,就是要将集群内的利益相关方组织起来,如组成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者协会。同时通过相关机构对集群中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培训。向农户、企业经营者提供培训。对农户进行分级,开展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必须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培训。推进集群内部的协同行动,推进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通过合约建立紧密联系,建立起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质量标准的监管框架及专门项目管理机构,以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促进基于集群的农业转型方式。
做强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业态,实施产业融合发展。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以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以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做强产业链。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产业业态,着力推进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重要路径。要大力引导各地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及建立健全融合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利益融合。
全力推进集群式发展,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通过农业产业化集群内上下游产业互相连接,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微型经济圈,建设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中型经济圈,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按照农业产业化集群“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思路,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建构共生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共生体。
着力培育经营主体,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就要按照产业化思路,根据有关认定要求,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壮大国家龙头企业队伍。培育大型农业企业集团,加强乡村企业家队伍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行业领军乡村企业家,培育一批引领乡村产业转型的现代乡村企业家,培育一批“小巨人”乡村企业家。推进共生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共生体建构。
依托产业集群,促进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集群在促进农业增效的同时,实现了农民增收。通过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紧紧联合,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劳动力价值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建构共生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共生体的必然要求。
着力推进创业创新,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为乡村产业发展增添“源头活水”,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培育创业主体、入乡创业主体、在乡创业主体;搭建创业平台,建设农村创业导师队伍,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服务,强化创业培训,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按照创新、提升、优化、拓展的思路,着力推进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实施集群培育工程。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基础。应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以龙头企业集群集聚为重点,与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有机结合,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化集群。各地可以结合当地农业资源优势,按照有利于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集聚和合理配置、有效衔接的原则,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精心部署,积极推进。
优化连农带农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成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并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龙头企业比较难直接对接千家万户农户,只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桥梁,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才能实现家庭小规模生产与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这同样是建构共生共建共享乡村产业共生体的根本要求。同时完善配套体系。积极完善与农业产业化集群配套的交通、水利、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使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强化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农业区域品牌代表着一个地方农产品的主体和形象,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区域品牌如同企业品牌以及产品品牌一样,能够改变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的心理偏好,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使消费者倾向于消费该区域的产品而创造市场需求,从而使农产品的有形价值得以提高。因此,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区域品牌建设,应立足于资源、产品、基础等比较优势,选择竞争力最强的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打造地域品牌,以此来提升区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要着力推进产业链建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助力品牌建设,拓展市场空间和发展领域,增强示范、集聚、辐射带动功能,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健康发展,助力共生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共生体形成。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3年第12期,作者:雷明/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