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万家团圆的年夜饭桌上,即将出现猪肉茴香饺子、红烧肉、东坡肘子、炖排骨等一道道美食。2023年的猪肉供应充足,价格却一直较低,消费者实现“猪肉自由”的同时,但却没能迎来“老百姓吃得起、养殖户有得赚”这样的双赢局面,生猪养殖企业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冬天”。
2023年12月第4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4.82元/公斤,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4.71元/公斤,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与2022年同比均下跌20%以上。实际上,2023年除了8月和9月以外,其余10个月里,生猪养殖行业都在持续亏损。
据监测,去年1-11月生猪养殖头均亏损73元,2023年将会是自2014年以来,首个全年算总账亏损的年份,行业整体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去年一整年的生猪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原因究竟为何?今年春节前后行情怎么样?生猪产业有什么新变化?养殖场在亏损期要怎么做?当前生猪疫情情况如何?
为了解答这些疑惑,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行业专家、协会代表和养殖企业负责人。
前期产能相对过剩
“价格低迷的大背景主要还是前期产能相对过剩。2022-2023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一直高于4100万头这个正常保有量,2023年虽然一直在去产能,但去产能的速度慢、幅度小。”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说。
在他看来,产能“去不动”的主要原因是整个行业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18年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并迅速扩散蔓延,由于全球尚无有效的防治疫苗和药物,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养殖成本的抬升,大量缺少技术和资金支持的散户退出行业,大中型生猪养殖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整个市场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大幅度提升。2023年末生猪养殖的规模水平约为68%,比2017年提升了21%。从过去猪周期的规律来看,经历亏损后去产能的主要是中小规模散户,规模养殖场的生产经营行为以稳定为主。散户目前仅剩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整个行业抗风险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市场调节去产能的难度大了很多。
2023年上半年,商品猪一直处于亏损,但仔猪一直是有利润的,最好的时候一头7公斤的小猪能赚两百元,可以看出市场对于下半年猪价都有较好的预期,整个行业补栏的积极性比较高,也导致了去产能缓慢。
王祖力介绍说,虽然市场行情持续低迷,但2023全年生猪均价在15元/公斤,2023年11月行业的平均养殖成本在15.8元/公斤,没有出现深度亏损,对养殖企业的现金流、资金链没有造成特别大的压力,在这种亏损程度下,大部分养殖企业不会选择主动缩减能繁母猪数量。
牧原的养殖工人在探讨养殖技术。资料图
牧原公司战略部褚洪恩认为,“本轮猪周期主要由产能变化引起市场价格变化。随着行业更加透明及规模化程度提高,去产能缓慢,生猪产能充足,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低迷。”
褚洪恩介绍说,牧原集团认为前期能繁母猪产能充足,2023年出栏对应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能繁母猪,2022年3-12月母猪处于持续增加趋势,2023年1-2月略有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另外,2023年以来行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明显,评估效率较2022年整体增加5%左右。综合行业能繁母猪及效率变化,测算2023年全年供应量高于2022年。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办主任、证券事务代表白旭波告诉记者,就2023年的猪价而言,新希望六和公司认为有两方面因素导致了猪价的继续低迷。一方面是在供给端,2022年下半年的短暂回暖使各类养殖主体的盈利与资金情况有所改善,增加了稳定现有产能、甚至扩产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在消费端,2023年市场普遍预期消费需求将有较好的回升,但实际上消费端的需求回升并未达到预期,导致供过于求。
“自非洲猪瘟之后,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大企业养猪占比越来越高,即使是普通农户养猪也从当年的小散户升级成了规模户,各类型养殖主体的资金实力都有所加强,单场规模也大幅提高。”白旭波说。
同时,近年来各类养殖主体的生产效率总体也在提升,养殖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与改善。当猪周期下行且长期处于低位时,前期投入较大让人“不舍得退”、资金实力较强让人“有能力不退”、成本效率改善更让人相信“还有希望不该退”,最终导致行业去产能慢。
“尽管长期的猪周期低位运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但也需看到,市场的猪肉供给是充足且稳定的,而且各类养殖主体的效率成本都在持续进步,代表着行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在提高的。”白旭波说,这某种程度上也是规模化、集中化发展之后的竞争,给社会、给行业带来的另一种积极作用。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春节前后,生猪行情预计有什么样的走向呢?
王祖力认为,春节前会是震荡的行情,猪价可能会小幅度涨跌,节后会进入消费淡季,猪价将像往年一样出现下跌。
“当前生猪产能处于高位,需提防春节后延续亏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4158万头,高出正常保有量1.4个百分点。全国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但消费增长不及预期,生猪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
大家认为,四季度是消费旺季,有利于猪价回升,但2023年11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环比增长3.0%、同比增长4.4%,后市生猪和猪肉供应将继续增加,近期猪价仍在低位震荡,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从新生仔猪数量看,2023年7-11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1.3%,这些仔猪将在6个月后陆续出栏,7-11月份顺延6个月,就是2024年1-5月份,这就预示着2024年前5个月猪肉市场供应还是宽松的。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希望各地加强预警,引导养殖场户认清形势,顺时顺势出栏生猪,防止盲目压栏赌后市,导致后市“猪增肉更增”,反而会压低届时的猪价。
节本增效度难关
在当前生猪行情持续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养殖场户应该怎么办?
王祖力认为养殖场(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做好防疫。从历史经验来看,行情低迷期养殖场(户)为降低生产成本,经常会忽略防疫的重要性,减少必要的生物安全投入,增加了疫病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疫病,特别是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就可能造成灭顶之灾,事关养殖场的生死存亡。因此,防好疫病是养殖场应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其次,要认清形势。目前生猪产能处于饱和状态,缺少让行情大幅上涨的基本面支撑,市场行情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行情不能太过乐观。如果接下来产能持续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未来行业可能会进入持续的微利时代。
同时,要备足粮草。现金流、资金链一定要做好准备,2024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且下跌幅度比2023年稍大。养殖主体要考虑现金流、资金链是否能够撑过这段行业的寒冬期。
褚洪恩介绍说,牧原集团认为前期能繁母猪产能充足,2023年出栏对应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能繁母猪,2022年3-12月母猪处于持续增加趋势,2023年1-2月略有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另外,2023年以来行业整体生产效率提升明显,评估效率较2022年整体增加5%左右。综合行业能繁母猪及效率变化,测算2023年全年供应量高于2022年。
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办主任、证券事务代表白旭波告诉记者,就2023年的猪价而言,新希望六和公司认为有两方面因素导致了猪价的继续低迷。一方面是在供给端,2022年下半年的短暂回暖使各类养殖主体的盈利与资金情况有所改善,增加了稳定现有产能、甚至扩产的意愿;另一方面是在消费端,2023年市场普遍预期消费需求将有较好的回升,但实际上消费端的需求回升并未达到预期,导致供过于求。
“自非洲猪瘟之后,行业的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大企业养猪占比越来越高,即使是普通农户养猪也从当年的小散户升级成了规模户,各类型养殖主体的资金实力都有所加强,单场规模也大幅提高。”白旭波说。
同时,近年来各类养殖主体的生产效率总体也在提升,养殖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优化与改善。当猪周期下行且长期处于低位时,前期投入较大让人“不舍得退”、资金实力较强让人“有能力不退”、成本效率改善更让人相信“还有希望不该退”,最终导致行业去产能慢。
“尽管长期的猪周期低位运行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经营压力,但也需看到,市场的猪肉供给是充足且稳定的,而且各类养殖主体的效率成本都在持续进步,代表着行业整体的生产力水平也是在提高的。”白旭波说,这某种程度上也是规模化、集中化发展之后的竞争,给社会、给行业带来的另一种积极作用。
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春节前后,生猪行情预计有什么样的走向呢?
王祖力认为,春节前会是震荡的行情,猪价可能会小幅度涨跌,节后会进入消费淡季,猪价将像往年一样出现下跌。
“当前生猪产能处于高位,需提防春节后延续亏损。”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介绍说,2023年11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4158万头,高出正常保有量1.4个百分点。全国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但消费增长不及预期,生猪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
大家认为,四季度是消费旺季,有利于猪价回升,但2023年11月份全国规模猪场的中大猪存栏量环比增长3.0%、同比增长4.4%,后市生猪和猪肉供应将继续增加,近期猪价仍在低位震荡,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从新生仔猪数量看,2023年7-11月份全国新生仔猪量同比增长1.3%,这些仔猪将在6个月后陆续出栏,7-11月份顺延6个月,就是2024年1-5月份,这就预示着2024年前5个月猪肉市场供应还是宽松的。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希望各地加强预警,引导养殖场户认清形势,顺时顺势出栏生猪,防止盲目压栏赌后市,导致后市“猪增肉更增”,反而会压低届时的猪价。
节本增效度难关
在当前生猪行情持续低位徘徊的情况下,养殖场户应该怎么办?
王祖力认为养殖场(户)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做好防疫。从历史经验来看,行情低迷期养殖场(户)为降低生产成本,经常会忽略防疫的重要性,减少必要的生物安全投入,增加了疫病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疫病,特别是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就可能造成灭顶之灾,事关养殖场的生死存亡。因此,防好疫病是养殖场应放在第一位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其次,要认清形势。目前生猪产能处于饱和状态,缺少让行情大幅上涨的基本面支撑,市场行情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对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的行情不能太过乐观。如果接下来产能持续处于相对饱和的状态,未来行业可能会进入持续的微利时代。
同时,要备足粮草。现金流、资金链一定要做好准备,2024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价格可能会继续下跌,且下跌幅度比2023年稍大。养殖主体要考虑现金流、资金链是否能够撑过这段行业的寒冬期。
最后是练好内功。单个养殖主体无法改变行情的低迷期,只能把自己的猪场管理好,在防控好疫病的前提下,降低养殖成本,把握好出栏节奏。中小养殖(户)可以参考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发布的《促进生猪养殖提质增效降本技术指导意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节约养殖成本,减少亏损。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认为,当前行情低迷期,大型生猪企业应冷静思考,尽可能稳定资金链,建议完善大型生猪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引领中小养殖户发展。而小散户应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在饲喂、粪污处理等各方面提升设施设备水平,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经过一年的低价考验,各大生猪养殖企业也在不断调整生产、优化管理,实施节本增效的措施。
“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疫病净化,提升猪群健康水平,提高日增重、全程成活率等生产指标,从而降低生猪养殖成本。”褚洪恩说。
据褚洪恩介绍,牧原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成本空间,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底层突破,提高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逐步打通各项技术路径,持续推动优秀成绩养殖场线的复制、推广,消灭高成本场线,降低养殖成本离散度,实现整体成本的下降。
通过一系列的节本增效措施,2023年11月牧原的肉猪成本降至14.88元/公斤,与2022年11月相比,同比下降0.52元/公斤。
“近年来,新希望六和在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都大力推动生产管理的改善提升,解决痛点问题。”白旭波说。
白旭波告诉记者,在生产母猪及断奶仔猪环节,新希望六和通过生产、健康、营养等多个部门的联动,合力提升种猪端生产管理能力,促进均衡、高效、满负荷生产,使多方面生产指标明显改善。
在育肥猪环节,针对自育肥模式,新希望六和通过对育肥全环节标准作业流程统一梳理,提升育肥体系能力;针对育肥阶段最为重要的饲喂管理方面,公司结合原料行情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育肥饲喂程序。此外,在放养育肥领域还推动生猪养殖保险参保全覆盖,降低死淘成本。
在后备母猪环节,新希望六和成立后备猪管理团队,加强后备猪的饲喂与选育管理,缩短后备猪转固日龄,提高成功选留率,降低后备猪死淘率,继而降低后备猪转固成本。随着公司新的母猪转固,母猪净值会继续下降,这利于降低苗种成本和淘汰母猪损失。
常态化防疫落实到位
“防疫就是稳产,减损就是增收。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持动物疫情总体平稳,才能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畜产品供应稳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
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安排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重点任务。全年安排落实中央财政动物防疫补助资金和动植保工程基本建设资金70多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动物防疫重点工作。
“目前,湖北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保持稳定。”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项克强介绍,湖北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出台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十条措施,明确了养殖、检疫、屠宰、无害化等六大环节重点措施的标准和要求,有力防范了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发生。
记者从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农业农村部持续实施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开展非洲猪瘟包村包场排查和入场采样检测。2023年以来,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累计采集检测各类动物疫病样品超过3800万份。实行动物防疫24小时应急值守,落实疫情快报、周报、月报制度,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预警、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和二次污染。
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者们的坚守。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一家家庭养殖场,记者见到了阎庄畜牧兽医站站长李兆奎,他正在检查该养殖场的养殖档案,这本养殖档案里记录着养殖场生猪的免疫、用药、死淘、无害化处理等几乎全部的养殖内容。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执行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爱国认为,当前行情低迷期,大型生猪企业应冷静思考,尽可能稳定资金链,建议完善大型生猪企业之间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引领中小养殖户发展。而小散户应提升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在饲喂、粪污处理等各方面提升设施设备水平,提高养殖技术水平。
经过一年的低价考验,各大生猪养殖企业也在不断调整生产、优化管理,实施节本增效的措施。
“我们首先关注的就是疫病净化,提升猪群健康水平,提高日增重、全程成活率等生产指标,从而降低生猪养殖成本。”褚洪恩说。
据褚洪恩介绍,牧原的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增长。加大研发投入,挖掘成本空间,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底层突破,提高智能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逐步打通各项技术路径,持续推动优秀成绩养殖场线的复制、推广,消灭高成本场线,降低养殖成本离散度,实现整体成本的下降。
通过一系列的节本增效措施,2023年11月牧原的肉猪成本降至14.88元/公斤,与2022年11月相比,同比下降0.52元/公斤。
“近年来,新希望六和在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都大力推动生产管理的改善提升,解决痛点问题。”白旭波说。
白旭波告诉记者,在生产母猪及断奶仔猪环节,新希望六和通过生产、健康、营养等多个部门的联动,合力提升种猪端生产管理能力,促进均衡、高效、满负荷生产,使多方面生产指标明显改善。
在育肥猪环节,针对自育肥模式,新希望六和通过对育肥全环节标准作业流程统一梳理,提升育肥体系能力;针对育肥阶段最为重要的饲喂管理方面,公司结合原料行情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育肥饲喂程序。此外,在放养育肥领域还推动生猪养殖保险参保全覆盖,降低死淘成本。
在后备母猪环节,新希望六和成立后备猪管理团队,加强后备猪的饲喂与选育管理,缩短后备猪转固日龄,提高成功选留率,降低后备猪死淘率,继而降低后备猪转固成本。随着公司新的母猪转固,母猪净值会继续下降,这利于降低苗种成本和淘汰母猪损失。
常态化防疫落实到位
“防疫就是稳产,减损就是增收。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持动物疫情总体平稳,才能保障畜牧业生产安全和畜产品供应稳定。”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
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畜间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推进会,全面部署安排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常态化防控重点任务。全年安排落实中央财政动物防疫补助资金和动植保工程基本建设资金70多亿元,支持地方开展动物防疫重点工作。
“目前,湖北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保持稳定。”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项克强介绍,湖北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出台了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十条措施,明确了养殖、检疫、屠宰、无害化等六大环节重点措施的标准和要求,有力防范了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发生。
记者从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农业农村部持续实施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开展非洲猪瘟包村包场排查和入场采样检测。2023年以来,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累计采集检测各类动物疫病样品超过3800万份。实行动物防疫24小时应急值守,落实疫情快报、周报、月报制度,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预警、及时处置,严防疫情扩散蔓延和二次污染。
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离不开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者们的坚守。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的一家家庭养殖场,记者见到了阎庄畜牧兽医站站长李兆奎,他正在检查该养殖场的养殖档案,这本养殖档案里记录着养殖场生猪的免疫、用药、死淘、无害化处理等几乎全部的养殖内容。
图为新希望六和的育种场。资料图
“多少只?运往哪?最近有没有异常情况?”一边看着养殖档案,李兆奎一边再次和养殖户确认着信息。
“老百姓要吃放心肉,我们是第一道把关人。”李兆奎介绍说,他正在做的是产地检疫,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要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官方兽医进行产地检疫。
一头头肥猪从出猪台被赶到运输车上,李兆奎一直集中精力检查,不但要计数,还要仔细观察每一头猪的健康状况,看猪耳标是否齐全、猪是不是打蔫、呼吸排泄有无异常……时间飞快流逝,转眼已经是下午1点,所有猪都已装车完毕,李兆奎通过手机终端给310头猪开具了电子版的动物检疫证明。无纸化出证是近年来动物检疫工作的创新做法,开展试点以来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提升了工作效能,深受养殖场(户)和官方兽医欢迎。
“我们官方兽医的工作虽然每天都是重复性的检查,看起来很枯燥,但我深知这份工作意义重大,既维护了大家舌尖上的安全,又能及时发现染疫动物,阻止其外调运输,防止动物疫病扩散。”李兆奎说。
“2023年以来,我部组织开展春防和秋防交叉检查,压实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生产主体防疫责任,督促落实重点防疫措施。全面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严格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屠宰、销售病死猪等行为。”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
记者从广西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广西高度重视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工作,通过推进广西贵港地区主要猪病净化,总结了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疫病控制、净化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全区主要猪病由稳定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企业种猪健康水平、生产性能以及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有效促进了广西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建设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一系列技术集成在广西得到示范应用推广。广西推出规模化猪场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等主要猪病净化技术方案,开展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等主要猪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起一套由本底调查、风险评估、联络机制、净化方案、监测预警、流动性监管、认证考核等内容组成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主要猪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模式。
为抓好净化无疫工作,农业农村部聚焦猪瘟、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等重点病种,做好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加强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持续推进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不断扩大覆盖区域和疫病病种。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262个、无疫小区和无疫区258个,“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格局加速形成,各环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稳步提升。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在2023年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支持帮助养殖场(户)和农牧民科学防控重点人畜共患病。制定印发《雨季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汛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南》和《洪涝灾区动物防疫技术指南》等技术资料,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兽医人员和养殖场(户)非洲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控技术水平。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生猪疫病常态化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各地仅报告发生1起猪口蹄疫疫情,未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等其他重大生猪疫情,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保障了生猪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
“猪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虽然猪肉市场的价格持续低迷,但2023年全年生猪生产稳定有序。2023年前三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6%。生猪价格涨跌更为平缓,全国生猪月度价差缩小到每公斤2.7元,远低于2022年、2021年每公斤13.9元、22.7元的月度价差。预计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左右,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生猪生产效率和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生猪产能的稳定有赖于长期稳定的支持政策。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挥稳定生猪生产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召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原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商会,分析研判当前生产形势,稳定用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同时,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常态化防控政策措施,保障生产安全和市场供应平稳。
据王祖力介绍,新世纪以来已经走完的5轮猪周期基本都在4年左右,而2022年4月开始的本轮猪周期按现在的趋势研判,有可能会在2024的上半年结束,仅持续两年,和过去的周期相比明显变短了很多。
另一方面,本轮猪周期从总体来看,产能调整的幅度较小。过去几轮猪周期的产能调整幅度往往大于10%,尤其是上一轮猪周期,产能调整幅度甚至达到30%,而本轮产能调整幅度在5%左右,明显变小。
“老百姓要吃放心肉,我们是第一道把关人。”李兆奎介绍说,他正在做的是产地检疫,动物在离开饲养、生产地之前,要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官方兽医进行产地检疫。
一头头肥猪从出猪台被赶到运输车上,李兆奎一直集中精力检查,不但要计数,还要仔细观察每一头猪的健康状况,看猪耳标是否齐全、猪是不是打蔫、呼吸排泄有无异常……时间飞快流逝,转眼已经是下午1点,所有猪都已装车完毕,李兆奎通过手机终端给310头猪开具了电子版的动物检疫证明。无纸化出证是近年来动物检疫工作的创新做法,开展试点以来节省了成本、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提升了工作效能,深受养殖场(户)和官方兽医欢迎。
“我们官方兽医的工作虽然每天都是重复性的检查,看起来很枯燥,但我深知这份工作意义重大,既维护了大家舌尖上的安全,又能及时发现染疫动物,阻止其外调运输,防止动物疫病扩散。”李兆奎说。
“2023年以来,我部组织开展春防和秋防交叉检查,压实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和生产主体防疫责任,督促落实重点防疫措施。全面推进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严格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屠宰、销售病死猪等行为。”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
记者从广西农业农村厅了解到,广西高度重视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工作,通过推进广西贵港地区主要猪病净化,总结了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疫病控制、净化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全区主要猪病由稳定控制向净化消灭转变,企业种猪健康水平、生产性能以及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有效促进了广西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建设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一系列技术集成在广西得到示范应用推广。广西推出规模化猪场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等主要猪病净化技术方案,开展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等主要猪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起一套由本底调查、风险评估、联络机制、净化方案、监测预警、流动性监管、认证考核等内容组成的评价体系,形成了一整套可推广、可复制的主要猪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模式。
为抓好净化无疫工作,农业农村部聚焦猪瘟、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等重点病种,做好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加强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持续推进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建设,不断扩大覆盖区域和疫病病种。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262个、无疫小区和无疫区258个,“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格局加速形成,各环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稳步提升。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在2023年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支持帮助养殖场(户)和农牧民科学防控重点人畜共患病。制定印发《雨季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汛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指南》和《洪涝灾区动物防疫技术指南》等技术资料,组织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兽医人员和养殖场(户)非洲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控技术水平。
202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生猪疫病常态化防控,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各地仅报告发生1起猪口蹄疫疫情,未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等其他重大生猪疫情,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保障了生猪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
“猪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虽然猪肉市场的价格持续低迷,但2023年全年生猪生产稳定有序。2023年前三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增长3.6%。生猪价格涨跌更为平缓,全国生猪月度价差缩小到每公斤2.7元,远低于2022年、2021年每公斤13.9元、22.7元的月度价差。预计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左右,比上年提高约3个百分点,生猪生产效率和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生猪产能的稳定有赖于长期稳定的支持政策。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挥稳定生猪生产部门协调机制作用,召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原银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协商会,分析研判当前生产形势,稳定用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同时,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常态化防控政策措施,保障生产安全和市场供应平稳。
据王祖力介绍,新世纪以来已经走完的5轮猪周期基本都在4年左右,而2022年4月开始的本轮猪周期按现在的趋势研判,有可能会在2024的上半年结束,仅持续两年,和过去的周期相比明显变短了很多。
另一方面,本轮猪周期从总体来看,产能调整的幅度较小。过去几轮猪周期的产能调整幅度往往大于10%,尤其是上一轮猪周期,产能调整幅度甚至达到30%,而本轮产能调整幅度在5%左右,明显变小。
牧原内乡县的肉食产业综合体。资料图
王祖力认为,产能调整幅度收窄是一个好的变化,产能稳定是价格稳定的基础,2023年猪价的波动也收窄了很多,基本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其原因也主要是产能总体稳定,这与《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实施密切相关,这样的变化有利于猪肉供应的稳定以及价格平稳。
为缓解“猪周期”中的产能和价格大幅波动,2021年下半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率先在农产品中探索开展生猪产能调控。
2023年,农业农村部持续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减产能,将规模养殖场保有量指标分解到各地,公布挂牌1.3万个国家级和省级产能调控基地,基地总的出栏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调控基地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同时持续开展信息预警,全国大中型规模猪场生产数据实现手机直报,创新采用“微信视频数猪”等方式加强数据质量核查。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能繁母猪数量。开通“农科知猪侠”等抖音、快手账号,加强预警引导信息在中小养殖户中的宣传渗透。
王爱国告诉记者,中国畜牧业协会每月收集50个定点种猪核心场数据,用于研判短期生猪市场形势。同时,深入开展调研,去年前往广东、广西、河北、四川等地调研,形成生猪市场行情调研报告。
“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协会还与20家大型养猪企业组建了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微信直通群,加强生产数据交流和方便产能调节。”王爱国说。
“通过对能繁母猪的动态监测,我们终于有底气说‘中国的母猪是多了还是少了、产能是高了还是低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所预测的2022年“春节后养殖重度亏损”“二季度末扭亏为盈”“四季度急涨转急跌”以及2023年“春节后养殖持续亏损”等都得到了市场验证。
从两年多的实践看,抓住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已经在全行业形成了共识,存栏量始终没有低于4100万头,稳住了生猪产能,保障了市场供应,新一轮“猪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在猪价长期低迷的期间,更要预防重大金融风险,杜绝“黑天鹅”。去年,农业农村部与猪企主要合作银行开展专题会商,深入研判当前大型猪企金融风险;与市场监管总局分析研判大型猪企垄断风险,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及时处置故意散布、炒作生猪相关不实信息的行为。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修订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合理调减全国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引导产能有序调减,促进供需平衡。继续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精准开展生产预警引导,推动生猪产能稳定在合理水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一明
为缓解“猪周期”中的产能和价格大幅波动,2021年下半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率先在农产品中探索开展生猪产能调控。
2023年,农业农村部持续落实《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引导养殖场(户)合理调减产能,将规模养殖场保有量指标分解到各地,公布挂牌1.3万个国家级和省级产能调控基地,基地总的出栏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调控基地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同时持续开展信息预警,全国大中型规模猪场生产数据实现手机直报,创新采用“微信视频数猪”等方式加强数据质量核查。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动态监测能繁母猪数量。开通“农科知猪侠”等抖音、快手账号,加强预警引导信息在中小养殖户中的宣传渗透。
王爱国告诉记者,中国畜牧业协会每月收集50个定点种猪核心场数据,用于研判短期生猪市场形势。同时,深入开展调研,去年前往广东、广西、河北、四川等地调研,形成生猪市场行情调研报告。
“受农业农村部委托,协会还与20家大型养猪企业组建了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微信直通群,加强生产数据交流和方便产能调节。”王爱国说。
“通过对能繁母猪的动态监测,我们终于有底气说‘中国的母猪是多了还是少了、产能是高了还是低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说,所预测的2022年“春节后养殖重度亏损”“二季度末扭亏为盈”“四季度急涨转急跌”以及2023年“春节后养殖持续亏损”等都得到了市场验证。
从两年多的实践看,抓住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产能“总开关”已经在全行业形成了共识,存栏量始终没有低于4100万头,稳住了生猪产能,保障了市场供应,新一轮“猪周期”波动趋于平缓。
在猪价长期低迷的期间,更要预防重大金融风险,杜绝“黑天鹅”。去年,农业农村部与猪企主要合作银行开展专题会商,深入研判当前大型猪企金融风险;与市场监管总局分析研判大型猪企垄断风险,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及时处置故意散布、炒作生猪相关不实信息的行为。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修订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合理调减全国能繁母猪保有量目标,引导产能有序调减,促进供需平衡。继续稳定土地、环保、金融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精准开展生产预警引导,推动生猪产能稳定在合理水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