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领域推进农业设施化加速建设
制定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规划,聚焦两大主导产业体系,实施设施装备提级工程。聚焦优质稻米产业,建成39.19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水稻工厂化育秧设施2.2万平米,建成全市首个“无人农场”,智能机具作业面积近20万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聚焦绿色果蔬产业,引进、研发、推广高标准玻璃智能温室、日光温室、模块化连栋大棚等1000余万米平方米,配套建设肥水一体节水灌溉等设施6万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捕装置等绿色防控设备2万余套。建成智慧农业基地19个,设施农业物联应用比例90%以上。聚焦产业链拓展。配置标准仓房仓容22.9万吨、粮食烘干设备100余台套,日烘干能力4000余吨。培育规上粮食加工厂13家,日加工能力1300余吨。建成低温冷库10万米立方米、中央厨房3家,果蔬加工企业8家。
02多维度创新农业设施化推进机制
以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强区主攻方向,强化考核,创新模式,推进设施农业走出去。强化工作推进力度。将高效设施增加面积等12项指标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每年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专班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61个重大农业项目建设。推广“1+X”发展模式。由1家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农业园区,吸纳若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进园经营,形成“企业建设施、农户来生产”的利益联结模式,运营面积超过5万亩,带动超过4.5万人进入设施农业产业链。建立设施农业标准体系,以农业设施标准化建设、园区运营标准化管理等为重点,制定设施标准、生产规程43个,依托绿港、德利尔等科技型企业,在全国26个省市规划建设设施农业园158个,年输出职业农民120余人,增加总部经济税收3000余万元。
03高水平集聚农业设施化发展要素
出台奖补政策,聚力科技水平提升,强化土地保障、金融支持。全面整合科创资源。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成院士研究试验站。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集聚50强种业企业3家,建成全省最大种业研发实验室4500平方米、种质资源库2000立方米,收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承担科技创新项目82项,获新品种权113项。招引“专精特新”企业4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创新土地供给措施。编制第三轮国土空间规划,预留近3万亩一般耕地发展空间。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两年来成交1286亩。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革,盘活低效一般耕地1.5万亩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新机制,创新推出“再贷款+信贷产品”,2022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设施农业发展2.4亿元,占财政投入总量32.74%,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53亿元。试点设施农业赋权颁证抵押贷款23笔5200万元,设施农业农产品价格指数、小麦水稻品质、设施大棚风力指数等保险,受益面积3.5万亩。
以发展设施高效农业作为农业强区主攻方向,强化考核,创新模式,推进设施农业走出去。强化工作推进力度。将高效设施增加面积等12项指标纳入全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每年投入资金3亿元以上,专班化、清单化、节点化推进61个重大农业项目建设。推广“1+X”发展模式。由1家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农业园区,吸纳若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进园经营,形成“企业建设施、农户来生产”的利益联结模式,运营面积超过5万亩,带动超过4.5万人进入设施农业产业链。建立设施农业标准体系,以农业设施标准化建设、园区运营标准化管理等为重点,制定设施标准、生产规程43个,依托绿港、德利尔等科技型企业,在全国26个省市规划建设设施农业园158个,年输出职业农民120余人,增加总部经济税收3000余万元。
03高水平集聚农业设施化发展要素
出台奖补政策,聚力科技水平提升,强化土地保障、金融支持。全面整合科创资源。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成院士研究试验站。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集聚50强种业企业3家,建成全省最大种业研发实验室4500平方米、种质资源库2000立方米,收存种质资源3万余份。承担科技创新项目82项,获新品种权113项。招引“专精特新”企业40余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4家。创新土地供给措施。编制第三轮国土空间规划,预留近3万亩一般耕地发展空间。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两年来成交1286亩。实施“小田并大田”改革,盘活低效一般耕地1.5万亩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协同投入新机制,创新推出“再贷款+信贷产品”,2022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设施农业发展2.4亿元,占财政投入总量32.74%,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达53亿元。试点设施农业赋权颁证抵押贷款23笔5200万元,设施农业农产品价格指数、小麦水稻品质、设施大棚风力指数等保险,受益面积3.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