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中国本土诞生的学科门类,产生于实践发展的过程,服务于实践发展的需求,是典型的实践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生产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农业技术改造任务日益突出。我国在推广各种技术措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例如使用农业机械、建设农田水利和增施化肥农药等,都促进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创建。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国家重点学科,并列入国家农业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大批致力于学科创建、发展和应用的老前辈,孜孜以求、敢为人先,构筑起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摩天大厦,为促进国家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建设世界农业强国,不仅需要农业政策的支持与农业体制的变革,更需要强大农业技术体系的支撑。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央适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并将创新置于首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吹响了新时代新征程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要更加重视创新驱动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要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充分凸显了农业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与此同时,还需清醒认识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农业“卡脖子”领域仍存在着脱钩断链的风险。为此,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要论断为新时期推进农业技术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农业技术经济是助力农业技术创新市场化应用的关键力量,在推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领域新成果、新技术不断涌现,全面评估技术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进程的影响,准确研判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和科研力量布局,对农业技术经济研究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技术经济学者重任在肩,再一次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作为汇聚我国众多优秀农业技术经济专家学者的重要学术殿堂,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增强历史自觉,强化使命担当,以推进新时代农业技术经济学创新发展为己任,奋力开创学科发展新局面。
新时代农业技术经济创新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为核心任务,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创新,以有力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确保农业提质、农村和美、农民幸福。新时代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创新繁荣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面向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战略需求,在充分吸收技术变迁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智能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及其对农业经济活动全面渗透、跨界应用的特点,并依据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和路径,丰富和发展农业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定位,推动学科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化、集成化,有力服务支撑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
二是创新完善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当前,农业技术经济的相关研究更多的是采用模型化的数学方法,这需要进一步坚持与完善。同时,要更加重视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我国农村改革四十多年的实践经验发现,农民和基层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农业体制变革、农业生产力不断提升都是通过试点示范,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尊重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取得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是一场更加深刻、更加宏大的社会、产业和技术变革,必将充满着更加丰富的、可供挖掘研究的典型案例。从事农业技术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要主动投身到基层实践一线,扎下身潜心观测研究与农业技术经济相关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农业技术经济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模式和新趋势,并不断地进行总结、归纳和提升,丰富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理论高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检验与改进现有的农业技术经济模型,并提出更好的优化路径。按照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遴选出一批具有推广价值、可复制的农业技术经济典型模式,为政府部门和经营主体提供参考与借鉴。
三是加强对农业强国建设重大技术成果评价。农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科学、经济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对现有农业技术的认知是技术经济评价、技术优化配置以及技术政策制定的重要前提。要通过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推动农业科技工作者主动与涉农企业、经营主体形成制度性联结机制,特别是要鼓励农业技术经济学者与技术专家广泛开展合作,共同破除产业技术难题。对种质资源“卡脖子”、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等关键技术进行精准评估研判,为新型农业技术提供科学的评价,服务政策设计与制度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事农业管理特别是一些决策部门的官员不懂农业技术,而从事技术工作又不懂经济,出现许多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全国各地上报虚假“小麦卫星”“水稻卫星”“包谷卫星”“烤烟卫星”等,浮夸风盛行,完全突破了科学技术的底线,这无疑催生了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诞生。当前,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更加迫切,这需要对一些重大技术的时空价值规律、应用适用情景、负面溢出效应等从经济学角度开展研究评价。在连年普遍推广的情况下,该技术也出现许多新的问题。2023年五月份,中国农业科学院课题组在安徽萧县调研时种粮大户普遍反映秸秆还田带来病虫害基数增加,反而加强了农药施用量,加重了小麦苗期旱情。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技术还加速了土壤酸化问题。另外,农业跨区机收已经作为政府部门推动小麦收获的一个重要措施。三十年来,这项措施在发挥保丰收、降成本、增效益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在看,如果对政府引导推广的技术和配套措施能够从经济和技术结合的角度加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评价论证,可能会取得更好、更可持续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是加强新时代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研究。围绕推动我国农业科学发展、技术发明的内在需求,需要研究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变中央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上下一般粗、科研课题重复设置、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体制机制问题。围绕农业技术链条构建理论体系,需要全面揭示技术生成、应用、演化的规律。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发展,需要构建新的学科体系,加强对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和绿色技术规律的研究。围绕信息技术丰富学科评价方法,需要加强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技术经济评价中的应用,增强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评价分析能力。要准确把握农业政策与技术经济的辩证关系,对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经济分析,提供具有较强政策性、适用性和及时性的咨政报告。
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创新繁荣,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是全国性农业技术经济学术团体,今后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引领农业技术经济学前沿及实践创新,全力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学科跨越式发展。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生命力源于实践,学科的发展一定要与当下行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前沿动态息息相关。推动农业技术经济在新时代创新繁荣发展,要在行业内和领域内能够听见农业技术经济学者的声音,让农业技术经济学者成为行业权威专家,使其能够引领或者推动产业发展,让农业技术经济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利益、服务于“三农”的发展、服务于基层实践的需求。下一步,学会将围绕创新繁荣学科发展,聚力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农业技术经济领军人物。领军人物的培养,是农业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的理事,特别是副会长和常务理事,这是一份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重任,代表着我国农业技术经济学科的领军水平。期待学会理事能够勇于担当、勤勉履职,不辱使命、不懈探索,继往开来、传承创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农业技术经济学新境界。学会每年的大会主题报告将更多地邀请领军专家、《农业技术经济》刊物发表论文引用率高的学者进行交流,以扩大其在行业的影响力。此外,学会还将适时表彰对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创新繁荣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
二是搭建农业技术经济交流平台。要依靠学会现有的体制机制,搭建全国农业技术经济人才沟通交流平台,建立农业技术经济学科领域内的常态化联系合作机制。鼓励学会会员及所在单位在征得学会同意的前提下,以学会名义组织召开农业技术经济研讨交流活动,增加学术交流频次,促进学科创新发展。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完成重大使命。聚焦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需求,农业技术经济专家要把真正能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或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落到实处,把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落到田间地头。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等国家重大需求,优选科学价值高、应用潜力大与发展前景广的关键技术。推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为产业技术落地推广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四是培养农业技术经济青年才俊。加强学科与专业的一体化建设,要借助学会会员力量,推动高校特别是涉农高校广泛开设农业技术经济课程,与国内外数理经济学与工商管理学接轨,重视培养综合性、全面性农业技术经济学科人才。要勇于探索农业技术经济专业动态调整新思路新机制,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新模式,将创新发展成果及时广泛地融入到新编教材和日常教学中去。完善农业技术经济青年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培养服务体系,为青年农业技术经济工作者营造更加有利的成长发展环境。要推动全社会重视农业技术经济实用人才培养,适应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业产业创新的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训练,促进在农业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造就更多既懂农业技术、又懂技术经济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