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基础与阶段特征
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已具备坚实基础,在粮食安全保障、科技赋能、产业规模等方面成效显著,且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为 “十五五” 时期深化发展奠定了良好根基。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农业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大国,我国谷物、小麦、稻谷、肉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2 年农业增加值达 12784.48 亿美元,是巴西和阿根廷总和的近 11 倍,占全球农业增加值比重超 30%;农产品进出口总额 3357.89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农产品市场,在全球粮食生产与供应链中占据关键地位。同时,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后发优势逐步显现,2010-2022 年,劳均耕地面积增长率达 52.8%,单位面积农业固定资本形成额增幅 74.3%,均高于美国、德国等农业强国;劳均农业增加值虽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增速达 159.9%,按照此趋势,2035 年有望缩小至可赶超范围。
从阶段目标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步走” 路径清晰。根据规划,“十四五” 末期乡村振兴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入中期偏后阶段;“十五五” 时期将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推动部分经济强省、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如江苏 2023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 72%,山东计划 2025 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 92%,为全国提供示范样板;到 2035 年,将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 7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85% 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 2 左右等核心目标,基本建成农业强国框架体系。
从中国特色来看,农业农村现代化呈现多元协同特征。在人口规模巨大的背景下,我国依靠自身力量保障 14 亿人口粮食安全,2024 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 7 亿吨,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自给率稳定在 95% 以上,进口渠道多元化降低了对外依存风险;在发展模式上,坚持科技创新与传统农耕文化传承并重,2014-2023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 56% 提升至 63.2%,良种覆盖率超 96%,同时推动红色文化、休闲旅游与乡村建设融合,形成 “物质文明 + 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格局;在经营体系上,立足 “大国小农” 国情,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2022 年家庭承包经营农户达 2.2 亿户,承包耕地占比 81.3%,通过集体经济组织 “统” 的功能,将小农户逐步纳入现代农业体系。

二、“十五五” 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共性挑战
尽管发展基础扎实,但受资源禀赋、经营模式、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十五五” 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成为制约从 “大国小农” 向 “大国强农” 跨越的关键瓶颈。
尽管发展基础扎实,但受资源禀赋、经营模式、外部环境等多重因素制约,“十五五” 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诸多深层次挑战,成为制约从 “大国小农” 向 “大国强农” 跨越的关键瓶颈。
(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 “人多地少” 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小农经营的长期存在,2022 年经营耕地不足 10 亩的农户占比超 85%,分散化、小规模的生产模式与超大规模农产品市场需求之间的适配性不足。一方面,小农户抗风险能力弱,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质量安全风险 “三重压力”,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与质量管控,农产品外观、口感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精深加工企业与高端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土地流转进度缓慢,2018 年以来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占比稳定在 30% 以上,提升幅度有限,土地碎片化、流转成本高、地块质量不均等问题,制约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难度大,如智能农机、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小规模地块中应用成本高、效率低。
(二)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压力持续
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实现 “二十一连丰”,但粮食安全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夯实。从供给端看,耕地质量退化问题突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耕地平均等级仅为 4.76 等,低等耕地占比 22%,面积超 4 亿亩,且耕地撂荒率在 5.86% 左右波动;同时,饲料粮、优质粮供给存在缺口,2023-2024 年小麦进口量超千万吨,大豆进口量维持在 1 亿吨左右,高粱、大麦等杂粮进口显著增加,绿色、营养、安全的功能性食品供给不足。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农产品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增多,俄乌冲突加剧国际粮食价格波动,部分国家将农产品用于生物质能源生产,进一步挤压全球粮食供给空间,我国通过国际市场调节国内余缺的难度显著加大。
(三)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不足
与世界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 “卡脖子” 短板。在核心技术领域,玉米、马铃薯等部分作物种子依赖进口,高端蔬菜、奶牛、禽类种源自主可控程度低;农产品精深加工、智能装备、冷链物流等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如智能传感器、农业机器人等装备国产化率不足 30%。在成果转化层面,农业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脱节,2022 年我国 500 强农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仅为 1.59%,远低于国际农业巨头 10% 以上的水平,且产学研融合不深,许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此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不足、专业能力有限,难以满足小农户对先进技术的需求。

(四)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障碍。从收入差距看,2023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39:1,尽管较 2007 年的 3.14:1 显著下降,但绝对差距仍处于高位,2024 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达 31069 元;农村低收入群体规模较大,约 4 亿低收入人口集中在农村,且农民工工资增长空间有限,乡村产业增收效能不足。从公共服务看,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存在显著差距,2022 年主销区人均医疗卫生支出 2111.7 元,主产区仅为 1356.4 元,相当于主销区的 64.2%;农村基础设施仍有短板,部分地区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足,2023 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仅为 40%,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从要素流动看,户籍制度改革仍不彻底,部分城市在住房、学历、工作年限等方面设置落户门槛,农业转移人口难以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导致农村劳动力 “转移难、扎根难”。
(五)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面临制约
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绿色发展压力较大。在水资源方面,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8%,农业用水占比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97% 降至 65%,且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加剧了农业生产不确定性。在耕地资源方面,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导致土壤退化,2023 年我国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国际平均水平的 2 倍,利用率仅为 40% 左右;每年约 100 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造成耕地污染。在生态保护方面,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如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东北黑土地 “变薄、变瘦、变硬”,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可持续发展基础受到侵蚀。

三、“十五五” 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针对上述挑战,“十五五” 时期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 “夯实底线、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城乡融合” 四大核心任务,实施系统性、突破性战略举措,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针对上述挑战,“十五五” 时期需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 “夯实底线、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城乡融合” 四大核心任务,实施系统性、突破性战略举措,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筑牢粮食安全底线,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粮食安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需从生产、储备、流通全链条入手,构建稳定可靠的供给保障体系。一是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000万亩;推广 “小田并大田” 模式,整治耕地碎片化问题,遏制撂荒现象,同时实施黑土地保护、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到 2030 年实现耕地平均等级提升 0.3 个等级。二是优化粮食生产布局,聚焦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推动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稳定大豆、油料生产,扩大油菜、花生种植面积,到 2030 年大豆自给率提升至 20% 以上。三是完善供给保障机制,深化 “一带一路” 农业贸易合作,拓展进口渠道,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存度;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优化储备规模与布局,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推广粮食期货、巨灾保险,分散生产经营风险。

(二)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突破农业现代化技术瓶颈
科技创新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引擎,需构建 “基础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转化” 全链条创新体系。一是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玉米、大豆、畜禽等种源联合攻关,到 2030 年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种源自主可控;研发智能农机装备,突破农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2035 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85% 以上。二是深化产学研融合,依托农业科技园区、企业技术中心,组建 “政产学研用” 创新联合体,建立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专项资金,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到 2030 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 65%。三是培育创新主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开展技术研发,对研发投入占比超 5% 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实施 “乡村工匠” 培育工程,建立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定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三)培育现代化经营体系,破解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难题
针对小农经营的短板,需通过组织创新与服务升级,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降低流转成本;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农业园区、基地等载体,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打造由龙头企业引领、服务组织联动和农户深度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政府 + 企业 + 合作社” 服务网络,为小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服务,如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仓储物流等;推广 “订单农业”“保底收购” 模式,建立小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小农户议价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2030 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 3.1:1;培育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多元价值,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城乡融合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需打破二元体制障碍,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放宽 300 万以上城市落户条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市场,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二是优化城乡公共服务配置,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建立城乡学校、医院对口帮扶机制;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203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 70%,实现县乡村基础设施一体化。三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健全农业补贴政策,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2030 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 2.2:1。

(五)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色,需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构建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建立农膜、秸秆回收利用体系。二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施黑土地保护、长江禁渔、黄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等工程;推进农业节水,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2030 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 0.6;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 “稻渔共生”“种养结合” 模式,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对生态脆弱地区、粮食主产区给予生态补偿;探索碳汇农业,开发农业碳汇交易产品,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四、保障措施:确保战略路径落地见效
为确保 “十五五” 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举措落地,需从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为确保 “十五五” 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举措落地,需从政策、资金、制度等方面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政策协同,制定《“十五五”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纲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 “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 的工作机制;分类实施政策措施,将强制性政策用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底线任务,激励性政策用于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保障性政策用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增速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速;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产业链金融等产品,降低农业融资成本;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建立 “政府 + 社会资本” 合作模式,拓宽资金渠道。
三是完善制度保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健全农业农村法治体系,修订《农业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体系,将粮食安全、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十五五” 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立足中国国情,把握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 2035 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崔凯.迈向大国强农: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目标与战略重点[J].当代经济研究, 2025(9).
[2]张慧智,张文旭.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多维建构:理论内涵、 保障机制与发展方略, 2025(9).
[3]李军国,黎香茹.“十五五”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挑战, 2025.
备注:图片来自中农富通及包图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