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内卷愈烈,乡村正凭借独特的生态禀赋与创新运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安吉山村的一杯咖啡到黄河口的大闸蟹,从梯田上的民俗狂欢到古村里的非遗体验,这些乡村用实力证明:只要找对路径,乡野间也能诞生现象级 IP。今天,我们盘点 5 个爆款乡村运营案例,看看它们如何让 “土疙瘩” 变成 “金宝贝”。
安吉 “深蓝计划”, 一杯咖啡撬动的乡村创业生态

图源:安吉新闻网、中国环境
核心亮点:单日咖啡销量达 8818 杯,127 名大学生扎根乡野
在浙江安吉的深山里,“深蓝计划” 用一抹 “网红蓝” 改写了乡村的命运。谁能想到,这个如今火遍长三角的乡村咖啡馆,最初只是一片废弃矿坑改造的生态园区。其爆火的关键,在于跳出 “单一餐饮” 思维,构建了 “生态 + 创业 + 人才” 的三维体系。
运营上,“深蓝计划” 不仅打造了湖景露台、森林步道等打卡场景,更把咖啡馆变成了年轻人的创业平台。主理人程铄钦推出 “成长奖励” 机制,员工拉来流量、促成合作均可获得提成,这种激励模式让团队活力迸发——学财会的陈康从实习助理成长为跨项目运营负责人,牵头对接大型旅行社,让满载游客的大巴车开进了山村;青海大学毕业的应小龙带着 “学习乡村运营” 的初心奔赴而来,在政策补贴(青年人才专项补助)的支持下,从园区巡逻员成长为核心策划,将西北人的沉稳与创新融入活动设计。
“咖啡+”融合创新,开辟农文旅发展新路径
单一的咖啡消费难以支撑持久吸引力,安吉的智慧在于,以“咖啡”为支点,撬动“咖啡+”多元业态的深度融合:
咖啡+展演:在山水间举办小型音乐节、艺术展、诗歌会;
咖啡+阅读:打造“乡村书咖”,让知识在田野中生长;
咖啡+文创:开发以本地文化为灵感的伴手礼与设计产品;
咖啡+户外运动:整合登山、骑行、越野、露营等项目;
咖啡+自然教育:开展生态研学、环保课堂、亲子体验营。
这些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更推动农业、文化、旅游、教育等多产业协同发展。如今,“深蓝计划” 已从单店拓展到海宁、泗安等多个项目,既让乡村风景变成了可持续的事业,更让 127 名大学生在乡野间实现了自我价值,形成 “人才回流-项目升级-效益反哺” 的良性循环。
广西龙胜大寨村:梯田+文化,村年分红上百万

来源:中国图片集团 图源:2024年10月2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梯田拍摄的秋景。(无人机照片)CICPHOTO/周秀鱼春 摄。
核心亮点:“稻作文明 + 红瑶文化” 双 IP,景区年收入超7000万
在桂北的群山之间,龙脊梯田不仅是农耕奇观,更是大寨村的 “致富田”。这里没有盲目跟风网红项目,而是深耕本土资源,走出了 “产业 + 文化” 的融合之路。
运营策略上,大寨村以梯田为核心载体,将红瑶族的生活习俗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每年农历六月六的 “晒衣节”,村民们将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晾晒在梯田边的木楼前,构成独特的视觉盛宴,吸引数万游客慕名而来;夜晚的篝火晚会上,游客与村民一起跳长鼓舞、唱山歌,沉浸式感受民俗魅力。同时,村里统一规范农家乐、民宿标准,推广竹筒鸡、高山红茶等特色美食,让游客 “来了能玩、住得舒心、带得走记忆”。
大寨村的成功,离不开“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协作机制。村集体以梯田景观入股,与旅游公司签订协议,按门票收入7%分红,同时建立“一田五金”收益体系:
流转租金:梯田流转给景区管理,农户收租;
入股股金:村民以梯田面积入股,享受分红;
务工薪金:参与景区维护、表演等服务获得工资
维护奖金:按耕种面积发放梯田保护补贴;
旅游现金:经营民宿、餐饮等直接创收。
这种 “看得见风景、品得到文化、带得走特产” 的模式,让大寨村从偏远小村变成旅游胜地。2024年,龙脊梯田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15.7万人次,营收7389万元,龙脊梯田景区的9个村寨喜提高达1278.6万元的丰厚“年终奖”,真正实现了 “一片梯田富一方人”。
四川乐至 “帅府粮仓”:三方联动,红色土地变文旅地标

帅府粮仓的晚霞,晕染出诗意与浪漫 图源:乐至融媒,姚阳 摄
核心亮点:“国企+村集体+农户” 模式,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均增收10万元
在四川资阳乐至县的岔岔河畔,万亩稻田随风起伏,稻田边的 “秧咖啡” 飘出阵阵香气,傍晚的烟火秀让田园夜空格外璀璨。这个名为 “帅府粮仓” 的农旅示范区,仅用一年多时间就从传统农业村落,蜕变为承接陈毅故里客流的文旅新地标,其秘诀在于创新的 “三方联动” 运营机制与业态融合策略。
运营的核心是破解乡村发展 “资金散、运营弱、参与度低” 的痛点。劳动镇整合 11 个村的集体资产,与县属国企博泰公司共建 “国企占股 49%、村集体占股 51%” 的合作平台:国企负责整体规划、设施投入与专业运营,引入五星标准的栖岸度假酒店、非遗竹艺工坊等 38 个项目;村集体发挥协调作用,保障农户利益,每年不仅能获得 55 万元保底分红,还能参与收益分成;农户则通过务工、自主经营等方式深度参与。
业态设计上,“帅府粮仓” 精准衔接陈毅故里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 “红色文化 + 田园休闲” 消费闭环:游客参观完故居后,乘摆渡车 5 分钟即可抵达,在 “秧咖啡” 品尝桑椹生椰拿铁等融合本地食材的饮品,到智慧农业中心体验农事,夜晚欣赏稻田烟火秀并入住主题民宿。这种 “可游、可品、可居” 的场景组合,让游客停留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1 天以上,国庆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次,2024 年试运营以来已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170 余万元。
更难得的是,项目坚守 “粮油为本底” 的定位,建成千亩高产示范田与制种基地,实现 “农旅融合、以旅兴农”,让乡村既有文旅 “颜值”,更有农业 “产值”,为西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 “帅府实践” 样本。
重庆武隆荆竹村:从“空心村”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武隆荆竹图源:武隆文旅、重庆国际新闻中心
核心亮点:天坑露营 + 非遗体验,带动农户增收 30%
藏在武隆喀斯特地貌中的荆竹村,凭借 “自然景观 + 非遗活化” 的组合拳,从贫困村逆袭为联合国 “最佳旅游乡村”。这里没有过度商业化的开发,而是保留乡村本真,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运营上,荆竹村精准定位 “小众高端” 客群:利用天坑、峡谷的独特地形,打造星空露营地,配套户外徒步、悬崖咖啡等业态,满足年轻人 “逃离城市、亲近自然” 的需求;同时,开设非遗传习所,邀请当地老人传授蜡染、竹编技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非遗手作,将 “乡村记忆” 带回家。村里还引导农户改造民宿,保留吊脚楼风貌,提供农家菜,让游客体验 “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近年来,荆竹村坚持以“活化乡村 留住乡愁”为目标,大力发展“一二三产+旅游”,大胆探索“旅游+N、N+旅游”的核心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农旅、林旅、文旅、商旅融合发展,聚焦长远式乡村振兴蓝本,深耕乡村生态文明体系,坚持以“两山论”为主线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全面带动周边村民和贫困户致富增收,助推荆竹村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如今,荆竹村成为一个集“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特色产业园”的全新融合发展村,并于2019年7月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种 “轻开发、重体验” 的模式,让荆竹村避开了同质化竞争:不仅入选联合国 “最佳旅游乡村”,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30%,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山东东营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年产值7亿元

图源:新华社 刚刚捕捞上来的黄河口大闸蟹母蟹,肚白背青,十分干净。
核心亮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蝉联“中国十大名蟹”
乡村运营不止有文旅,特色产业同样能撑起一片天。山东东营垦利区依托黄河口湿地资源,发展 “稻蟹共生” 生态种养模式,让盐碱地变成了 “聚宝盆”。
运营的关键是 “生态 + 品牌”:在稻田里养殖大闸蟹,螃蟹粪便为水稻提供有机肥,水稻为螃蟹遮阴避害,形成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的生态循环;同时,政府牵头打造 “黄河口大闸蟹” 地理标志品牌,统一养殖标准、包装设计和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大型商超拓展市场。此外,垦利区还开发了 “稻田认养”“钓蟹体验” 等休闲项目,让城市游客走进田间,感受农耕乐趣。
目前,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养殖基地运用物联网、智能控制等技术,推动“经验养蟹”向“智慧养蟹”转型,实现产量品质双提升,探索出了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新路径。
预计2025年产量将达7500吨、产值突破11亿元,“稻蟹共生” 模式让亩均增收 3000 元,既保护了黄河口的生态环境,又让农民实现了 “靠田吃饭、靠水致富”。

乡村运营的核心,是 “读懂乡村”
这 5 个案例虽路径不同,但都抓住了乡村运营的本质:不照搬城市模式,不割裂本土资源,而是将生态、文化、产业与人才有机融合。“深蓝计划” 的人才磁场、大寨村的文化赋能、“帅府粮仓” 的机制创新、荆竹村的非遗活化、垦利区的生态种养,都证明了乡村的潜力无限。未来,乡村不再是 “怀旧的载体”,而是 “创新的沃土”。只要找准定位、深耕细作,每个乡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振兴密码。
来源:安吉新闻网、中国环境网app、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及网络等,仅供学习使用。
来源:安吉新闻网、中国环境网app、武隆区农业农村委及网络等,仅供学习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