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繁荣发展首都文化、优化营商环境、“两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方面重点内容介绍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安排。
▲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
近年来,北京“三农”工作始终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特别是去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转化主题教育成果,市委市政府印发“百村示范、千村振兴”(以下简称“百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到2027年的主要工作目标:全市要建成100个“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梯次推进3000多个具有村庄形态的现状村补短板、强弱项、促振兴。
下面,我介绍一下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全市“百千工程”动员部署会,多次聚焦乡村振兴深入调研,部署推动工作实施。市人大、市政协聚焦乡村振兴提出建议和提案,监督抓好落实。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百千工程”工作协调小组,通过明晰职责、建立制度,强化对“百千工程”的统筹推进。
二、明确支持政策,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制定印发市级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政策清单等,着力提升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市农业农村局整合多项原有政策,设立了乡村振兴产业综合发展资金;市委组织部加大了第一书记派驻等工作力度;市发改委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试点等强化政策支持创建,等等。我们各相关区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三、坚持“三个突出”,明确方向思路。
突出梯次推进,未来五年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引领其余2000个左右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片区创建,按照“生态共建、产业共链、设施共享、品牌共创”的思路,集中打造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片区;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围绕三条文化带布局,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四、聚焦“五个提升”,找准工作着力点。
提升乡村风貌水平,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巧更新,逐步解决村庄过度硬化、空中飞线“蜘蛛网”等问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吸引聚集多元的新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抓好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提升片区联通水平,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互助、乡村建设互通、乡村治理共治新格局。
在2023年,我们以示范创建为突破点,明确了创建标准,编制了规划方案。创建标准明确了五个方面17项基础性指标,聚焦细化了“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等6个特色指标。同时,以党建引领作用强、产业发展基础好、农民参与热情高为基本要求,在各区申报基础上,确定了第一批19个示范村、52个提升村,并着力实现示范创建片区化建设、组团式发展、区域性协同。目前,各区创建方案特色明显,实施路径清晰,为示范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门头沟区将深入推进水峪嘴村、雁翅镇灾后重建与“百千工程”紧密结合;通州区将发挥台湖演艺小镇优势,围绕环球影城区位优势开展创建;平谷区峪口镇片区作为“农业中关村”所在地,将打造特色科技农旅体验路线,等等。
2024年,全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把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首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服务首都发展、富裕京郊农民”目标,通过有力有效做好农业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持续提升粮食和“菜篮子”供给保障水平、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等重点工作,努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首都“三农”新贡献!
下面,我介绍一下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工作机制。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开全市“百千工程”动员部署会,多次聚焦乡村振兴深入调研,部署推动工作实施。市人大、市政协聚焦乡村振兴提出建议和提案,监督抓好落实。市级层面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百千工程”工作协调小组,通过明晰职责、建立制度,强化对“百千工程”的统筹推进。
二、明确支持政策,形成工作合力。
通过制定印发市级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政策清单等,着力提升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市农业农村局整合多项原有政策,设立了乡村振兴产业综合发展资金;市委组织部加大了第一书记派驻等工作力度;市发改委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试点等强化政策支持创建,等等。我们各相关区也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
三、坚持“三个突出”,明确方向思路。
突出梯次推进,未来五年重点建设100个左右示范村、1000个左右提升村,引领其余2000个左右村庄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片区创建,按照“生态共建、产业共链、设施共享、品牌共创”的思路,集中打造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片区;突出地域特色,重点围绕三条文化带布局,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
四、聚焦“五个提升”,找准工作着力点。
提升乡村风貌水平,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巧更新,逐步解决村庄过度硬化、空中飞线“蜘蛛网”等问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着力吸引聚集多元的新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抓好党建引领,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提升片区联通水平,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互助、乡村建设互通、乡村治理共治新格局。
在2023年,我们以示范创建为突破点,明确了创建标准,编制了规划方案。创建标准明确了五个方面17项基础性指标,聚焦细化了“绿化美化清洁化、宜居宜业宜游”等6个特色指标。同时,以党建引领作用强、产业发展基础好、农民参与热情高为基本要求,在各区申报基础上,确定了第一批19个示范村、52个提升村,并着力实现示范创建片区化建设、组团式发展、区域性协同。目前,各区创建方案特色明显,实施路径清晰,为示范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门头沟区将深入推进水峪嘴村、雁翅镇灾后重建与“百千工程”紧密结合;通州区将发挥台湖演艺小镇优势,围绕环球影城区位优势开展创建;平谷区峪口镇片区作为“农业中关村”所在地,将打造特色科技农旅体验路线,等等。
2024年,全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把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首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聚焦“服务首都发展、富裕京郊农民”目标,通过有力有效做好农业农村灾后恢复重建、持续提升粮食和“菜篮子”供给保障水平、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水平等重点工作,努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首都“三农”新贡献!
记者提问
记者:您刚才提到今年要聚焦的目标之一是“富裕京郊农民”。我看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7358元,同比增长7.5%。我的问题是:2023年全市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2024年有什么新举措?
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彭利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北京始终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2023年,全市深入落实农民增收20条措施,实现了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已提前两年完成了“十四五”末的任务目标,城乡收入比达到2.37:1,相比2021年下降了0.08,超过了“十三五”时期的累计下降幅度。主要做法是:一方面坚持就业优先,全年促进5.7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参加城镇职工保险,制定印发以工代赈专项政策,门头沟、房山结合灾后重建工程落地实施。另一方面坚持产业带动,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全市市级以上示范社已达到193家、带动农户9万余户,同时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年实现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12.7%,吸纳就业7万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12.24亿元。
2024年,我们将紧密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研究制定新一轮农民增收政策,按照“稳就业、强产业、提保障”的总体思路,重点针对增收困难、基础薄弱的生态涵养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分区分类精准施策,促进本市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相对差距不断缩小:
就业方面,将会同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全面落实以工代赈政策,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提升农民就业质量。
产业方面,将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保障方面,将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巩固“消薄”成果、强化集体经济对农民增收支撑保障的同时,积极会同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等部门,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和社会救助水平,强化对农村老年人及困难人群的兜底保障。
此外,在连续两年开展农民增收典型案例和致富能手评选推介的基础上,今年将组织开展第三届,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广泛传播增收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发农民增收的内生动力,激励鼓舞更多农民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素材来源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