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农旅融合的四个原因、六个要素、四大原则、九大模式、六条路径!

2025-03-27 阅读量: 作者:中农富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战略工程。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许多乡村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作为“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的体现和目标,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中,国家对一二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产村融合发展寄予厚望。农文旅融合、产村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型发展模式,既符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也顺应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

一、为什么发展农文旅?
(一)促进乡村资源的全面优化配置
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自然景观,这些资源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将农村的闲置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一些村庄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特色民宿,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住宿体验。同时,农文旅融合还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就业
农文旅融合为农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旅游服务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从文化创意产品制作到乡村民宿经营,每一个环节都能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同时,农民通过参与农文旅项目,能够直接从农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收费等多渠道增加收入。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农文旅产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有效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
乡村文化是农文旅融合的核心灵魂,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在农文旅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如民俗活动、手工艺制作等被融入到旅游体验中,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乡村文化。同时,文化的创新也在不断发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一些地方通过举办乡村音乐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
(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文旅产业的发展促使农村环境得到全面整治和美化。为了吸引游客,农村地区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了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同时,对农村的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等工作也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优美的环境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游客提供了舒适的旅游体验,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农村产业融合的六个基本要素
(一)特色农产品
依托农产品的多种原料生产方式及特色,包括原产地、品种、生态环境和特种品种等,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基础。
(二)精深加工
以多元化的加工技艺为核心,包括特殊加工工艺、加工材质、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等,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技术、特色加工等有文化内涵及工艺在内的加工产品。
(三)文化创意方式
结合时尚、文化、消费产品的创造方式,提高产品的文化属性,从产品的包装、效果、体验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塑造产品文化品牌。
(四)品牌营销
通过企业、电商、品牌营销和网络营销的方式,推广产品品质和体验,实现品牌化营销,塑造其品牌影响力。
(五)推广销售方式
利用多种推广和销售手段,实现规模化销售、合作社销售、大型企业带动以及企业加盟的销售方式,促进品牌化营销。
(六)体验化消费方式
通过旅游引导,使游客实现多种方式的体验化,包括生活、参与生产、创造和产品消费的体验化,实现体验化的销售和消费。
三、农旅融合四大原则
(一)坚持资源导向,深挖特色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发展农文旅首先要深入挖掘这些特色资源,找准定位。例如,一些山区乡村可以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一些历史文化名村可以重点打造文化体验游;而一些民俗文化丰富的地区则可以开展民俗风情游。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强化产业融合,延伸链条
农旅融合不仅仅是农业与旅游的简单相加,更要注重产业间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将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例如,可以在农业种植区设置观光步道、采摘园,让游客体验农事乐趣;结合当地文化开发特色节庆活动、文化演出等,丰富旅游内涵;同时,配套建设餐饮、住宿、购物等设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影响力
品牌是农文旅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的农文旅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品牌建设需要从产品质量、服务标准、营销推广等多方面入手。例如,一些地方通过举办旅游推介会、利用新媒体宣传等方式,成功打造了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四)加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农文旅融合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需要具备农业知识、旅游管理、文化创意等多方面素质的人才。目前,农村地区相关人才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等投身农文旅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四、农旅融合发展九大模式
(一)“农业+旅游”模式
这是最基础的农旅融合模式,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依托,通过开发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旅游项目,让游客感受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农耕文化。例如,一些水果种植园在水果成熟季节推出采摘活动,游客可以亲自采摘新鲜水果,体验丰收的喜悦。同时,还可以设置农业科普区,向游客介绍农业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等知识,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二)“文化+旅游”模式
该模式以乡村文化为核心,将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产品。通过建设文化博物馆、民俗村落、非遗传承基地等,让游客深入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例如,一些古镇通过修复古建筑、举办传统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古朴的小镇生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还可以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纪念品等,进一步延伸文化产业链。
(三)“农业+文化+旅游”模式
农文旅融合模式,将农业、文化、旅游三者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局面。在这种模式下,农业生产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文化为旅游增添了内涵和吸引力;旅游则为农业和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例如,一些地方以当地的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了集农业种植、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传统的农耕场景、品尝特色农产品、参与民俗活动,全方位感受乡村的魅力。
(四)“农文旅+商业”模式
随着农文旅产业的发展,商业元素的融入越来越重要。通过引入商业资本和经营理念,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更加完善的农文旅商综合体。例如,在乡村旅游景区周边建设特色商业街,汇聚当地的美食、特产、手工艺品等,既方便了游客购物消费,又为当地商家提供了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商业活动、节庆展会等,提升景区的人气和影响力。
(五)“农业+旅游+教育”模式
该模式将农业、旅游与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农产品加工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了解农业文化和生产过程,增长知识和技能。例如,一些地方建立了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在这里实地观察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学习农业技术的应用,甚至参与简单的农事操作。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文旅产业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为农业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
(六)“农业+旅游+体育”模式
将农业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比如,在乡村地区举办马拉松比赛、自行车赛、徒步大会等活动,将体育赛事与当地的农业景观、文化特色相结合。参赛者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能领略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此外,还可以开发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体育项目,如乡村趣味运动会、农事竞技等,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和活力。
(七)“数字化+农文旅”模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为农文旅融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通过构建“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乡村文旅产业新样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提供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例如,开发线上虚拟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家中就能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体验乡村的美景和文化;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进行营销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旅游的科技含量,也为农文旅产业的营销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
(八)“农业创新引领型”模式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并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例如,利用高校等科技资源优势,开展生物农业、数字农业技术等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园。游客可以在这里看到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应用,如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等,了解农业的前沿发展趋势。同时,这些科技成果也可以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如农业科技展览、智能农业设备体验等,为游客提供全新的感受。
(九)“资源利用方式改革型”模式
该模式注重优化乡村资源的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多元转化和价值提升。通过探索农民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分红”联合发展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到农文旅产业中,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例如,将闲置的农房、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成民宿、农家乐、采摘园等旅游项目,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五、产业融合的六大路径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发挥对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的带动作用,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镇。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发展高效、绿色农业,以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一高三新”农业蓬勃发展,一些传统资源、农业废弃物被综合利用,激发农业潜力。主要为农业提升,调整农业发展结构。
(三)延伸农业产业链
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建设等方式,实现农副产业与市场流通、存储的有机衔接,构建一二产与三产业间的联系纽带,促进“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实现一二产、一三产、一二三产融合的目标。
(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推动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的深入融合,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以及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五)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发展农村新型创意业态,包括休闲观光、体验农业、养生养老、创意农业等旅游业态、优质林果、设施蔬菜、草食畜牧、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业态、农村电商、农产品定制等“互联网+”等新业态,促进“加工业+服务业”、“农业+加工业+服务业”融合,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六)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一二三产在空间上的叠合发展,从建设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制作→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通过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发展加工和流通园区,配套相应的科研、培训、信息等平台,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融合形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旅融合正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它不仅是农业+旅游+其他产业的简单相加,更是通过深度融合实现资源优化、价值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
中农富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多个农文旅融合项目,涉及不同的地域和产业类型。这些项目都充分结合了当地的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通过创新的规划和运营,实现了农业、文化、科技、休闲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垂询:鲍经理15811564620
版权声明 | 以上内容由“中农富通”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