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首页新闻资讯行业资讯

新闻资讯

【观点】多重利好消息传来!推动设施农业改造正当其时

2025-03-27 阅读量: 来源:农民日报
去年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两新”,取得了显著实施成果。具体到农业领域,“两新”政策亮点频频,可以说实效性和创新性兼具。今年又提出,将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两新”工作,其中既有传统农机的迭代换新,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可谓正当其时。
今年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下简称“两新”)政策加力扩围,设施农业新纳入支持范围,正在加快更新改造。近日,又有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传来,更新改造将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主要聚焦国内各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推进老旧棚体结构改造和基础生产设备更新。接连而来的好消息受到广泛好评。
去年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两新”,聚焦工业、农业、建筑、教育等7个重点领域发力,取得了显著实施成果。具体到农业领域,“两新”政策亮点频频,可以说实效性和创新性兼具。去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要求,指导各地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对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提高标准,并细化了相关规定。今年又提出,将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两新”工作,其中既有传统农机的迭代换新,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一揽子政策“组合拳”可谓正当其时。

近些年来,我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种地不再是简单的“靠天吃饭”,务农也更显“科技范儿”。就拿蔬菜来说,过去餐桌上的蔬菜受气候和地域等因素限制,人们只能吃到当地应季蔬菜,如今蔬菜大棚突破了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通过模拟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环境,实现了蔬菜的常种常收,也让“南菜北种”成为现实,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对农民来说,蔬菜大棚还是前沿科技的应用场景。现在许多大棚基地应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农民在手机上就可以启动全自动喷灌、操作滴灌水肥系统,极大地减轻了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设施农业在我国各地有诸多成功实践,不过从整体来看,我国设施农业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有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一部分是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更新换代滞后造成的。现在很多温室设施是多年前建设的,经过长年累月的风吹雨打,骨架和结构都受到了腐蚀,棚内设备也存在老旧、功能不足的情况,此外还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比如应用数字化环境控制设备的大棚数量还比较少,有些大棚基地没有加装棚内物流运输等新型设备。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冬天还会造成能源过度消耗。而国家率先从设施种植业开始实施“两新”,恰好为有意愿更新设备设施的经营者带来实惠,能够提高更多经营者参与换新的积极性,也为设施农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政策机遇。
接下来落实“两新”政策,需要各地各部门抓紧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挖掘农民和各经营主体参与换新政策的积极性。一方面,地方政府有必要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实施细则,采取扩大补贴范围、提高优惠力度等措施,让“两新”政策惠及更多经营主体。还需严格监管专项财政资金使用,从制度上加强约束,将真金白银落到实处,确保改造资金得到高效利用。为此,要加强政策执行效果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定期调度机制,定期汇总和分析当地政策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另一方面,要关注农民换新的现实需求,通过提供政策宣传解读、补贴清单等便民措施,让农民知晓换新政策的范围、操作流程,带动有意愿的农民参与进来。对于农民提出的换新申请,相关部门要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让新设备尽快尽早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还要注意的是,设施农业的更新改造要守牢底线和红线。要充分尊重经营主体意愿,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有序实施政策。要以高压态势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违规建设“大棚房”等行为,确保违者必纠,纠后必改。要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工具,发挥投贷联动作用,引导更多资金应用到设施农业更新领域。对于相关企业主体来说,要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农业设备设施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来源:农民日报评论部